專欄 Simon Chung
熱門文章
Simon Chung
Home Tech
ADVERTISEMENT

抗噪耳筒的挑戰

04.12.2016
圖片取自互聯網
bf9d21e5411ec48fcad89ad74b74b0fc
bf9d21e5411ec48fcad89ad74b74b0fc

八月才購入Bose QuietComfort 35,今天攜着上機的,卻是新的一副抗噪耳筒,Sony MDR-1000X。

主動式抗噪耳筒技術已趨成熟,在本欄早前說過。而我,作為一個經常旅遊的航機乘客,愈覺得主動式抗噪耳筒──而不是入耳耳機,才是最終隔離噪音,讓人能安靜欣賞音樂和閱讀的最佳器件。

Bose QuietComfort 35無論在規格、外形、性能,以至表現,都是五粒星的成功產品。如果客人不過份孤寒,以3K不到的訂價,換來耳根清靜,絕對殺盡同類產品。但「瑜亮之爭」總是市場定律,Sony MDR-1000X於是來了。

MDR-1000X的官方訂價可能貴QuietComfort 三數百元,但若能找到寧願「薄利多銷」、只收現金的小店,二者差不多同價,MDR-1000X明顯是跟QuietComfort 35對着幹,那麼Bose定Sony?這問題叫我掙扎。

在比併兩隻耳筒之前,我得利申:對於我們這一撮,在七八十年代開始「懂性」、玩影音的,對於Sony這一個品牌趨之若鶩,不足為外人道。從第一代Walkman到Betamax(嘿嘿,是名副其實的beatutifu loser!),不論與Philips一起制訂CD Red Book規格以至研發最高指標的Trinitron CRT電視顯像管,Sony就是內涵、質量保證,且工業設計出色,把包裝做到最好!當年Sony的產品總會貴其他日本牌子十多二十個百分點,但你要買就買,虛榮又好、品牌效應又好,Sony一直係金漆招牌。

而Bose之所以能冒起,我覺得是因為能成功摒棄美國牌子予人粗疏、「抵食夾大件」、什麼都只求性價比,缺少情趣和含蓄印象。最初對他們的Wave技術收音機仍有點保留,但一直發展下去像粒骰(cube)的喇叭系統、 iPod docking、TV sound bar,以至藍牙音箱、主動抗噪耳機……的發展,我漸看到Bose針對「要求多一點的普通家庭」的藍海戰略,證明成功。

主動抗噪耳機技術,過去一直是老大哥Sennheiser的世界,而且在專業航機內最早應用。因為主動抗噪耳機不是「高度傳真」,大部份音響發燒友都don’t give a damn,致令很多音響製造商都放棄研發。而Bose看出在航機、火車,以至户外隔噪音的需求,主動抗噪技術一代一代的改進,到了QuietComfort 35,無論在音質、無線藍牙接駁、外形設計、可攜性和舒服度,已將該類耳機帶至一個新高度──在四萬呎的上空不可或缺。

今天Sony來挑戰,當然要做足功課。

圖片取自互聯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