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蹲在粉紅色女廁的廁格門外,女生站在粉藍色男廁的洗手盆上,搞邊科?男生正按着設計圖,繪畫廁格的名牌;女生就拿着樹葉貼紙,裝飾洗手盆上的鏡子。究竟是什麼課堂?常識?還是美術?這是大圍循理會美林小學的創藝科課堂。
這個景象,讓在背後輕輕推波助瀾的「教育大同」感動不已。四年前,一羣父母眼見香港孩子學得辛苦,奮勇落場,成立非牟利團體「教育大同」,希望透過呈現教育的不同可能,推動家長反思教育,想不到這兩年更走入主流學校,嘗試打破框框,實踐理想中的自主學習。得到賽馬會資助,教育大同與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合作,開展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每週至少兩三個下午不設常規課堂,試行「動手學」Learning by Doing (LBD)。
原本以為只是一間學校的小小實驗,近兩年下來,已經促成一個LBD的學校網絡,有六間小學參與,其中三間小學已經開始推行LBD。一間在觀塘的學校輕輕拍翼,改變之風就吹到大圍的另一間小學。
學生Maker 改善洗手間
「有些老師最初也擔心學生到異性的洗手間,會產生行為問題,但我們最終也做到協調,達成共識了。」其中一位創藝科老師說。這樣開放式的學習,在香港小學實在難得一見。這是美林五、六年級的動手學課堂,他們稱之為「創藝科」CAT (Creativity, Art, Technology)。
今年農曆新年期間,十位創藝科老師就到訪LBD夥伴工匠灣(MakerBay)的總部,參加一天的自造工作坊,學習design thinking 的概念。一行人隨即想出以改善廁所為主題,設計 design thinking 的工作紙,讓學生先訪問同學及工友,學習理解使用者和工作者的需要,然後再討論、設計、測試和改良。工匠灣導師鱷魚姐姐也認為「『你』想『洗手間』大變身」選題好,夠貼身,難怪同學們都在過程中都十分投入。
「這兩三年來一直在想如何改變。」帶領創藝科的副校長招捷玲說:「當我們看到小朋友的負面情緒行為及輕生的新聞,更加觸動我們深思。我覺得現時的教育再不能墨守成規。」眼見學界都開始出現教學的改變,如天虹小學,堅樂二小等,招老師認為美林小學開始改革是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
大刀闊匠減學術課堂
事實上,現時積極改革的學校,許多都是像循理會美林小學一樣,由新晉的領導層負責擔當推動的舵手。招副校說:「校長與行政層經常留意教育發展,理解到其實schooling只是一百年左右的事,不一定要硬跟一套做法。」經驗告訴他們,要為孩子建立一個更理想、愉快、有效的校園,必須改變學校課時的框框,才有空間採用更適合孩子全人發展的課程。
要改變,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減。減什麼?自去年九月起,減去所有午飯後的學術課堂,每週39節課減至35節。減出來的時間,變成每週飯後一小時的創藝科、三節閱讀、五節導修課、一節週會、興趣小組以及每週教師專業發展等等。
扣減中英數常各一科課節之後,其中三天的功課導修課,改為中英數主題,而創藝科本身就與常識有關,這就解決了時間表上減課節的問題,加上開學前,學校曾多次游說家長,執行上就沒有遇上太多反對聲音。
改革要成事,少不了志同道合的隊友。招捷玲找來兩位學校的發展要員,旋即組織三人發展小組,四處取經,分享文章,建立默契,制訂新時間表與LBD課程。開課後,三人各自帶領創意、藝術、科學三個環節,另外每組汲納七位老師,24人團隊輪流教授,希望全校學生都可於一年之內享受創藝科學習的喜悅。
將時間還給學生
大半年實驗下來,一眾老師摸着石頭過河,最近全校老師一起回答問卷調查,結果出乎招捷玲意料,「老師們都百之一百認同或非常認同,創藝科能提供多元化學習,將時間還給學生,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就連沒有參與LBD 的班主任也表示,學生非常期待創藝科。
回看教育局在2000年推行「學會學習」的教改理念,希望學生和老師都走出課室的四面牆。十八年來,教育大氛圍讓我們看到「走出去」並不容易。美林小學一眾老師嘗試改變,發現最困難之處,是新課程的組織及教學上的範式轉移,用新的理念(LBD)進行教學。就如「你」想「洗手間」大變身活動,老師們需掌握設計思維的教學理念,額外花時間去組織和籌備。不過,正如負責計劃的李老師說:「萬事起頭難,碰釘難免,但如果不願嘗試,就永遠沒有改變。」
自從晉升為副校長,招捷玲深明同事的信任比位置更重要,但是有了位置就要懂得善用能力去調動資源與人手。接近二十年的教學生涯,招捷玲都奉獻給美林小學。她相信,教育的初心是育人,而不是篩選的工具。
「全人發展,不能只側重學術,這樣會犧牲了許多學生的快樂時光。希望『回歸教育初衷』不只是口號,而是真的能在學校培育好我們的孩子,釋放孩子的潛能,讓他們有自我價值,能自我肯定,成為更好的自己。」
循理會美林小學默默耕耘,作出惠及全校的大膽改革已初見成效,下回我們將會看看另一間辦LBD辦得如火如荼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看他們如何由小一開始一步步讓動手學在學校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