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生的事情,過了一天,就成為歷史。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些事情都只是一些名字、一堆數字,但魔鬼往往就在細節處。對藝術家來說,那些被忽略、被遺忘的歷史細節,就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把不同的點串連起來,真實的歷史竟然比電影更荒誕。
轉動的唱片上,掛着一條綠色的女生校服裙子,隨着唱片的轉動,校服裙左右搖擺着,與空氣跳着一隻失了聲的雙人舞,那是1967年,一個象徵着動盪的年份。藝術家梁志和說,當年有幾個女學生因為參與暴動,被警察拘捕,還判了監。《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是作品的名字,而那隻不停轉動的唱片,播放的歌曲就是《This is My Song》,是由差利卓別靈於67年執導的《香港女伯爵》主題曲,「電影和六七暴動完全拉不上關係,卻在同一年發生,這是超乎想像的巧合,在左派心中,這些女學生是女中豪傑,而右派就會覺得她們是今天所謂的廢青。」在平行時空裏的一個巧合,這邊廂電影內的男歡女愛,那邊廂卻是火紅的政治活動,梁志和笑言,對於他來說,這個女生或者才是真正的香港女伯爵。
既遠且近的歷史事件
而這個女伯爵所擁有的,就是年輕人純真的熱情,「這種單純,是最珍貴的。」展覽《那是有又沒有》將會展出梁志和三十多件作品,全都與暴動有關,然而,他卻沒有經歷過這件事,因為要到1968年,他才出生,「發生暴動時,我還在母親肚內,當然對整件事沒有記憶,但正是這種既遠且近的感覺,觸發我對這年發生的事件的興趣。」
他問母親關於暴動的種種,她卻只記得丈夫因為巴士罷工而要走路上班。在大歷史的洪流中,大部分人扮演着微不足道的角色,在資料搜集期間,他找到大量67年的照片,其中就有一張是來港遊客影的照片。今天看似巨大的歷史事件,在平民的生活中,只是一些新聞片段,遙遠而不能觸及。
丟失了的懸案
涉及政治事件的藝術作品,很容易被解讀成某種態度,甚至是意識形態,梁志和卻刻意不談對錯,只是通過大量資料搜集,把碎片重組,以客觀的狀態表達出來。他不忘提醒我們,67年除了暴動,更是越戰和冷戰時期,而他竟然發現,當年香港發生了兩宗懸案,其中就是一個駐澳法國大使館的女職員與前蘇聯領事新聞秘書、澳洲工黨議員錯綜複雜的關係,間諜之說甚囂塵上,但當澳洲總理要查時,卻在一次游泳中失蹤了,此事後來不了了之。
又有說當時還是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遜於64至67年間經常來港,與一位美豔女郎於希爾頓酒店地庫The Den酒吧見面,而此女傳聞是中共間諜,一度被FBI調查,後來也是沒有查下去。同時,一隊來自悉尼的樂隊在The Den表演。這些事都在香港發生,卻完全被人遺忘,梁志和找到這些零碎的歷史碎片,以錄像形式,重新把故事說一次,看起來懸疑又刺激,足以構成一部史詩式的冷戰時期愛情諜變大電影。
平衡世界,不只出現於67年,活在今天的我們,依然面對着這種個人與歷史之間的角力,在細碎的事件中,感受着時代的洪流,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這個紛擾的年代。
《那是有又沒有》
日期:即日至3月10日
地點:Blindspot Gallery(香港黃竹坑道28號
保濟工業大廈15樓)
票價:免費
查詢:www.blindspotgall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