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買」一詞近年在香港大行其道,愈來愈多環保小店支持客人自攜容器購物,產品走膠、不用包裝,有點像上一代人到米舖「糴米」。堅尼地城新開的一家超市也主打「無包裝」,店舖設計走北歐簡約風,店內有斷克秤的糧油雜貨、天然素材製家品、無有毒化學成份的清潔用品,但店主Dora Lam卻說店子非為環保人而設。
包羅萬有 無包裝糧油雜貨
店子佔地三千多平方呎,陽光穿透落地玻璃窗,空間設計簡約卻有型,如果不說,還以為是家時裝店。店門一棵六呎高的巨型蘑菇先聲奪人,吸引不少街坊張望,「這蘑菇是我們用發泡膠、廢紙、海棉,還有時裝設計朋友用剩的布頭布尾製成的,用料全是回收得來!」店主Dora說。
Dora與丈夫一起開設這家主打無包裝的超市,裝飾細節也貫切環保理念,「店內的素食cafe的椅子面是用蘑菇『種出來的』!我們從美國購買一種特別的菇菌,放進模具內種植,再放入凳腳,菇菌的根部便會慢慢生成凳面。」聽來神奇,摸摸凳子表面,果真有帶有粗糙的纖維質感,坐上去卻很實淨。
店內最搶眼的是大型木製層架,架內放有數十個透明大膠盒,盛載了各式米、豆、麥皮、意粉、乾果,連昆布、松茸等乾貨,全都是斷克購買,鼓勵人自攜容器購買。沒帶容器的話,亦可取用紙袋、其他客人捐贈的瓶瓶罐罐,或者購買玻璃瓶盛載。另一邊箱,洗潔精、洗頭水等清潔用品都可以BYOB( Bring Your Own Bottle),根據重量入樽購買。
受紐西蘭天然產品超市啟發
無包裝雜貨店在香港不是新鮮事,但貨品如此齊全的確少見。Dora回想兩年前與丈夫移居紐西蘭,當地的無包裝超市很常見,「即使是普通超市,都有很多環保或有機產品,價錢相宜,在香港同類貨品卻只有中產才買得起,而且無包裝的小店貨品並不集中,人們往往要走數家店材能買齊生活所需。」於是他們籌備回港開店,當中有四分之一的產品都是來自紐西蘭,部分生產者更是他們親自認識。
例如來自紐西蘭「Aotea」小島的麥蘆卡精油,品牌正是以小島名字來命名,「因為當地盛產麥蘆卡這植物,所以會用它來生產不同的產品,而麥蘆卡精油的清潔效果比茶樹精油高30倍,有助消炎。」她還引入Blue Earth手工洗頭皂,該品牌生產過程利用太陽能發電和天然雨水,減少耗能。而瑞典社企品牌Iris Hantverk則聘用視障工匠,以傳統方法人手製作多款化妝掃、梳子和毛刷,手工精細,毛質柔軟。
深綠淺綠 各取所需
超市亦有包裝的環保貨品,Dora竟然說:「這家店不是為環保人而設的。」她舉例說,店內有可以天然分解的保鮮紙,也有售蜜蠟紙,「重視環保的人大多認識蜜蠟紙,但仍有很多人習慣使用保鮮紙,如果我們只出售蜜蠟紙,他們便覺得環保與他們無關,所以我想提供多個選擇。」
同樣地,店內將會出售「moon cup」(月亮杯),但同時有售竹纖維製作的衛生巾和棉條,這個名為Tsuno的澳洲竹衛生巾包裝盒,以抽象繽紛的花卉圖案為主題,漂亮得令人以為是護膚品!品牌屬社會企業,經常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合作設計盒子,並將百分之五十的收益用來支持塞拉利昂和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女生接受教育,從而改善女性社會地位和正確處理月事。
她回想居住在紐西蘭鄉郊的生活,「對當地人來說,維修水電、種植、造木工,都是基本生存技能,但我們這些城市人卻什麼事情都要重新學習。」Dora坦言,環保是漫長的學習,比起斥責別人用即棄膠產品,提供多元化的選擇更能鼓勵人實行環保,「店內一大幅的玻璃窗其實是想拉近我們與街坊的距離,人們看得見裏面賣什麼,自然會好奇看看,原本對環保沒興趣的人也可能改變。」
Slowood
西環堅尼地城爹核士街浚峯地下1-3號舖
2818 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