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老系列】女性護老者 人生之舞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護老系列】女性護老者 人生之舞

08.10.2021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

曾聽說過,人生就像是一場最難跳的華爾滋。有前進,有後退; 有時是樂此不疲,有時卻是百般滋味。在生命的舞曲中,照顧者的工作或許是當中最難的花式之一;而在輕歌漫舞之中,他們每一步究竟是走得輕快,還是走得沉重呢?

「照顧者」彷彿是女性一生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話題,也是影響女性一生很重要的角色。在傳統社會的價值觀下,女性似乎較常被定型為最合適的家庭照顧者。Gilligan早在1977年提出,基於種種因素,女性一生中,是以「照顧原則」(An Ethic of Care)為主要的性別角色特質。女性在作出決定的時候,主要的考慮點環繞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如何能夠照顧他人?如何負起責任?如何不傷害他人?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女性的人生發展過程。女性在家庭中的等私領域(Private Sphere)擔任無償的照顧者角色,例如母親、媳婦等;而在就業市場等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中就從事與照顧相關的行業,例如:護士、社會工作人員等(Baines, Evans, & Neysmith, 1991)。究竟是女性個性的特質使然,還是受傳統父權體制或社會化的影響結果,以致女性在家庭內外都充當主要照顧角色,到現時為止恐怕仍莫衷一是。然而,目前環顧全球,無論是家庭或照顧服務從業人員皆多數是女性,卻是事實 (王增勇,2011)。

tan180117yan0658
示意圖,非當事人 (譚志榮攝)

同樣的現象亦存在於救世軍護老者服務的使用者中。無論是現職護老者或前護老者,持續多年超過七成均為女性。由於平均壽命的性別差距,相對年長的男性較大機會由配偶照顧,而當年長女性照顧者有需要成為被照顧者時,很大可能由家中的女性親屬,如女兒或媳婦來承擔照顧工作。照顧制度的建構及形成不只是社會福利議題,更是性別議題。當照顧者以女性居多的情況下,了解她們在照顧上的需要,令其被看見,無疑是作為服務發展及提供更適切服務的重要依據之一。

救世軍曾進行了《女性護老者身心社交狀況調查》,訪問了約三百名女性護老者,探討她們的客觀生活條件,以評估她們生理、心理和社交狀況,三者如何影響護老者的生活質素,並對「高危護老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出護老者是否和長者同住是否最主要照顧者、有否工作、有否足夠的金錢應付日常生活需要、長者身體狀況等,都深切影響護老的質和量,及女性護老者的身心健康與社交領域。而照顧工作女性化亦讓女性付出代價。由於需要照顧家人,包括年幼子女、患病家屬等,容易造成經濟上的依賴、生涯計劃的轉變、未能持續工作以致工作經驗斷裂、因應照顧需要而放棄外出工作,之後重返職場卻遇到障礙等。女性的就業經驗與他們承擔照顧者的角色有密切關係,此乃直接影響年長婦女退休後的經濟狀況,以致需要倚賴家人或政府,強化他們經濟倚賴者的角色,易形成老年貧窮及社會孤立等不利境遇 (梁麗清,2020)。

近年社會對樂齡政策與性別主流化的議題愈來愈重視,正是針對人口老化的情況,同時提醒性別之間的差異,避免以籠統方法來制定政策或提供服務。現實來說,漫長的照顧責任不應由個別家庭、個人,甚或單一性別獨自承擔。社會性別議題雖然複雜,但若然安老政策與護老服務的設計,在不同性別照顧者的需求、照顧資源分佈及使用、照顧訓練內容等,都加強性別考量,加入兩性照顧者的角度,尋找契機推動因時制宜、切合兩性特質與需要的照顧者服務,相信能從觀念上漸漸開始有所改變,讓原本在勞動市場工作的女性,不必因照顧需要而離開職場,男性家庭照顧者也不必受刻板的印象箝制,在需要求助時不致壓抑地不敢提出,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莫大的福祉,亦能真切地回應服務的需要。

在服務上,針對女性護老者的需要,宜在活動設計之階段,就加入性別視角的考量,如發展應對女性需要的護老者互助小組,又或護老者訓練課程。課題包括婦女常見的疾病、女性更年期、情緒需要、自我關懷技巧與察覺、照顧勞損等。此外,可鼓勵她們參與關注自身權益的小組,讓她們承擔護老工作的同時,明白自身在家庭及社會的角色及功能。服務提供者可為護老者提供暫託服務、義工服務或到戶看顧服務,特別是高危護老者,讓她們有機會騰出空間喘息一下及可選擇參與活動。

護老的工作煩瑣而困身,適當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察覺自我需要,至為重要。以下僅提供一些小提示,或有助女性護老者懂得自我關顧,例如偶爾「獎勵」自己吃一頓一豐富晚餐;每天讓自己休息15分鐘;定期與親友相聚、聯誼,暫時放下照顧的角色;學懂與家人互相分擔責任,有技巧地做一個精靈護老者等,都可以令照顧之路有更多風景,而不至於疲憊。

與其說照顧是義務,筆者更希望這能被視為一種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兩相安的選擇。人生之舞,需要有自己的節奏。而更重要的是,隨音樂的律動,人生的高低,每一步都能享受其中。

參考資料:

Baines, C. T., Evans, P. M., Neysmith, S. M. (1991) Caring: Its Impact on the Lives of Women. In C. Baines, P. Evans, & S. Neysmith (eds.) Women’s Caring.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social welfare. Chapter I. p.11-35. Toronto: McClelland & Steward Inc.

Gilligan, C. (1977) In a different voice: women’s conceptions of self and of moral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7(4), 481-517.

王增勇 (2011)。家庭照顧者做為一種改革長期照顧的社會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11年 12月,第85期,頁397-414。

救世軍 (2011)。《女性護老者身心社交狀況調查》。

梁麗清 (2020)。誰可相依—香港照顧政策的再思。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梁麗清 (2020)。香港樂齡政策-性別主流化研究報告。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