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踢波,一定唔打前鋒,會打中場。」很久之前,許智峯這樣說過。他在屯門成長,中學踢波彈結他夾band,挺有女人緣,從來是軍師型才俊。高中留學加拿大,回流到城大修讀法律,加入民主黨,做了數年政策研究。
今日,他在黨內不做中場策劃,轉打衝鋒陷陣的前鋒。
戰場不在議會
兩年前,他在中西區議會提出加入「平反六四」的議程,主席下令逐他出議會,被保安抬走。政府想剷走加多近街臨時花園,改建豪宅,他靜坐公園抗議,留守長達一個月。
都說,他是民主黨激進分子。
許智峯搖了搖頭說:「中西區的區議會,回歸前民主黨過半,回歸後都有近一半。」今日民主黨在地區只是少數,在區議會五年,連建制派也反對拆加多近街臨時花園,政府照樣硬推。世道不同,政府當議員是橡皮圖章。他意識到,是時候改變。
「年輕的政治人搞文宣,貼地,到肉,梁天琦有六萬票,證明大家都想變。社會想議員與羣眾在一起,羣眾關注的,政黨都要做,戰場已經不只在議會。我哋一出道,政府已經咁衰,抗爭係必然,以前我唔認係反政府的一分子,我依家認!」
政治,一日也嫌長,何況是十年。
「十年前的泛民,只有民主黨、民協、街工、前線,公民黨還未創黨。羅健熙(現任民主黨副主席)比我還遲入黨,同期有柴文瀚、林立志、趙家賢,跟住已經數唔到……」
啟發許智峯入政壇,是03年七一,五十萬大遊行,當時政黨嚴重斷層,民怨沸騰。許智峯中學已關心政治,高中到加拿大留學,知道政府計劃為《二十三條》立法,於是參加當地華人組織辦的《二十三條》論壇。心急如焚,索性提早返港。
當時有心從政的年輕人,也對由吳靄儀、湯家驊與梁家傑等人組成的「四十五條關注組」寄予厚望。許智峯在集會時忍不住問吳靄儀:「關注組倡議政策咁廣泛,為何不組一個政黨?」當時吳靄儀豎起手指往後面,「你問下Ronny(湯家驊)準備好未先講啦。」
熱血遇上冷水,許智峯大學畢業後決定加入民主黨。
躺着也中槍
2011年當選區議員至今,許智峯承受最多的攻訐是政改前「民主黨進入中聯辦」、「密室談判」等攻擊。
一聞「中聯辦」,許智峯吁了一口氣說:「要受,我哋都受晒啦。」
2010年當時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劉慧卿與張文光入中聯辦,與中聯辦主任李剛談政改,最後接受增設功能組別「超級區議會」的政改方案。當年七一遊行變了反民主黨遊行,「投共」之批評聲不絕於耳。2011年七一,其他政黨升級,貼身追擊民主黨,在區選中發動「票債票償」,許智峯仍然保住中西區議會一席。
雨傘運動過了一年,三名民主黨高層又與中聯辦副主席馮巍秘密會面,連民主黨中常委區諾軒也向傳媒說:「沒有知會黨,行動不智」。
許智峯承認,曾經失望。
「2010年,有班年輕人的黨友唔明白,包括我。大佬一直都話唔接受,但突然那十天,又話接受。我哋作為最前線嘅黨員,係有點難接受,仲諗係咪真?之後嗰啲核心,所謂大佬啦,召開全黨大會,坐低跟我們重新解釋一次。」
傾完,普選的承諾沒有兌現。
不能跪着談判
「是沒有兌現,你話我維護番民主黨都係咁話,唔可以抹殺,當初唔係民主黨行入去(中聯辦),做咗承諾,無2017普選時間表,證明唔到中央無口齒,我哋先有更大的決心同力量,同佢翻枱。」
許智峯強調,傾傾談談是民主黨的大方向,但當中的態度,值得第二梯隊思考。「傾,唔係要卑躬屈膝去朝聖,如果要完全直播,係不現實。任何嘅角力,促成一件事,有時候喺鏡頭前係講唔到最真那一句,但我認為,最少要將會面消息公開。」
政治涇渭分明,許智峯說政治人物要有胸襟,2047不是偽命題,港獨不是連講也不可,走出議會,民建聯也可以當朋友,但他拒絕將「可以傾」與今日的「中間派」劃上等號。「中間派喺抗爭與不抗爭之間找位置,喺「M型政治」(兩極政治)撈油水,佢哋冇喺議題上爭取,如果你話我係『呢種中間派』,我唔係。」
民主黨中委年初決定,派許智峯參選港島區。
上月許智峯主動向傳媒自揭用區議會十二萬津貼,派發給三位員工。約他在加多近街拍攝,街坊豎起大拇指:「呢個係良心僱主啊。」木訥的許智峯皮肉不笑,兩頰凹陷,臉上只有一個「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