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星級環境保育發展大獎】海洋公園 讓保育與教育並肩,延續建構可持續未來

海洋公園近年正逐步轉型成為一個專注於保育、教育及扎根自然的度假勝地,保育大自然、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及以可持續發展方式營運業務,是海洋公園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三大支柱。為了實踐該營運模式,海洋公園早已將ESG概念融入整個企業架構,並採取可再生能源方案及不同節能措施,全方位推動ESG。在迎來四十七周年之際,更積極向保育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

海洋公園於去年推出全新保育倡議項目 — 逆瀕行動(Mission R)。這項目啟發自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及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WAZA)聯合發起的全球逆轉瀕危趨勢運動,主張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促進全球協作,確保物種的生存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海洋公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嗣輝表示,逆瀕行動旨在喚起公眾對物種瀕危的關注,實現拯救物種及棲息地、「食本地鮮」及走塑挑戰三大目標;更透過促進社區協作,推動公眾參與保育。海洋公園為此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包括「全城有機日2024」及「2024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等,推動市民實踐低碳生活及介紹「食本地鮮」的概念,顯現了海洋公園在保育領域的決心。

海洋公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嗣輝指海洋公園計劃加強與有著共同理念的企業和機構之間的合作,拓闊保育的層面。

全新展館落成 宣揚逆瀕訊息

隨着全球對可持續發展日益關注,海洋公園於近年開設多個重點新展館,期望透過園內的動物展館,向訪客宣揚生物多樣性及愛護動物的訊息,提高守護自然生態的意識。去年開放的「樹懶與好友」展館,讓訪客近距離觀察和了解樹懶、金剛鸚鵡、蜜熊和球蟒的特徵和習性,還運用AI科技重塑世界知名畫作,介紹「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珍貴物種,啟發訪客採取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透過綠色生活「逆轉瀕危」。「本地河溪生態館」展示多個本地淡水物種,例如金錢龜、眼斑水龜,以及河岸動植物,讓訪客了解香港河溪生態面對外來入侵物種的威脅及保護其生態系統的價值。「鱷園」則為去年四月從八鄉拯救回來的非本地原生混種鱷魚「百香果」提供了新居所,向大眾宣揚生物多樣性及引入外來物種對本地生態平衡之影響,同時提醒公眾切勿走私及非法管有瀕危物種。

「樹懶與好友」展館的設計運用藝術館的概念,以AI科技重塑世界知名畫作,介紹「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珍貴物種之餘,訪客亦可以跟兩隻二趾樹懶近距離見面。

透過多元活動 推行保育教育

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是重要的一環。海洋公園為了全面配合「逆瀕行動」的倡議,推出一系列創新的保育和教育活動。今年復活節載譽歸來的「親親動物月」,讓訪客挑戰「『P牌』威威村民智趣動物任務」,深入了解動物和培養保育意識,完成延續守護動物與大自然的使命。而「海馬同學會」早在今年一月已開始在校園及社區內推廣環境及生態保育工作,由超過3,500位幼稚園及中、小學學生及老師組成保育大使團隊,共同完成三大旗艦活動。當中「城市自然挑戰賽2024」,鼓勵學生尋找本地物種及於網上平台記錄,從而了解本地生物多樣性,活動吸引319位香港學生參與,共進行超過8,300次觀察。此外,海洋公園亦籌辦「香港
教育領袖高峰會2023」,與近200名教育領袖進行交流,討論與保育相關的議題,向學界和公眾展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成果。

「海馬同學會」保育大使在工作坊中,用大熊貓糞便製作再造紙。

海洋公園也積極參與各種野生動物的救援行動,包括一直協助漁農自然護理署拯救及照顧於香港被發現或充公的珍稀物種及海洋生物,除了鱷魚「百香果」外,其他物種包括海龜、珊瑚及一些珍貴的魚類等。而海洋公園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組成的「海洋生物擱淺行動組」在過去十八年,共協助處理超過六百宗鯨豚擱淺個案,在推動保育工作上不遺餘力。

海洋公園積極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拯救及照顧野外受傷或擱淺的鯨魚、海豚及海龜,而位於海洋公園內的「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更可以全方位分析海洋生物受傷和死亡的潛在原因。

加強與外界合作 擴大保育藍圖

展望將來,海洋公園將繼續善用其專業團隊及知識,從保育及教育的角度持續提升訪客的遊樂體驗,期望能透過不同形式的工作接觸更廣泛的層面,拉近公眾與大自然的距離、培養保育意識,並推動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採取實際行動,一同守護珍貴的大自然資源。海洋公園亦計劃加強與有著共同理念的企業和機構之間的合作,投放更多資源推廣海洋公園度假區,務求吸引更多對獨特度假體驗感興趣的訪客。同時透過各種公益活動,改善社會上有需要人士的生活質素,藉以回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