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學派活躍於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這些藝術家後來大都分道揚鑣,各自發展,許多代表人物先後離開人世。
在尼斯現代與當代藝術館,傳來一把響亮的聲音,一位老者甫出場便大開嗓門地自我介紹:「我鍾意思考和談話,我討厭展示人們看不明白的作品。我鍾意有酒吧可以飲酒、有牀可睡,我鍾意看着可以和我做愛的女人……」口若懸河的,是今年八十三歲高齡的賓恩(Ben Vautier),少數活躍至今的尼斯學派藝術家,激浪派的代表。在他身後的,就是《賓恩展覽室》(Chambre Ben),一間貼滿塗鴉的雜貨攤。
古怪二手店 街頭實驗場
賓恩1935年生於意大利那不勒斯,母親是意大利的愛爾蘭人,父親是法國瑞士人,出世不久他便周遊列國,在土耳其、埃及、希臘和瑞士都生活過。1949年,她的母親決定在南法尼斯定居,那年賓恩十五歲,一住就住到今天。家族背景和童年遊歷,使賓恩的血液流淌着多元、混雜的基因。
兩年之後,賓恩放棄了學業,離開學校在書店打工。夏天他就在英國人散步大道上消磨時間,「我喜歡討論繪畫、政治、哲學。我喜歡受人注目,所以我總是穿戴整齊地下海游水。」賓恩生性外向、熱情、好出鋒頭,1955年他和畫家友人馬拉瓦合資開了第一間店,是一間名為”Grac”的夜總會。「當時,我已經想到了Shock Theory(震撼理論)。美就是美,一定是能震撼人心的。」賓恩回憶道。夜總會以馬拉瓦的超寫實畫及賓恩的神秘標語做裝飾,走的是標奇立異路線。
1958年,賓恩買下了一間小書店,因為生意慘淡,所以兼賣二手唱片,並收集舊物來裝飾店面,他把店名改為「三十二實驗室」,又名「懷疑一切的Ben的畫廊」。小小斗室能裝天下事,賓恩的雜貨店,就是他的實驗場,在店內收集各種回收得來的古怪東西:燈泡、鬧鐘、電風扇、廣告牌、玻璃瓶、小冊子……以拼貼、捆綁、釘裝等方式陳列,「我的原則非常簡單,就是陳列所有令我驚訝的事物及所有似乎包含新意的事物。」小店空間轉化成不同形態的雕塑,空間本身也成為一個現代藝術作品,更成了藝術思潮的搖籃,除了常常可見克萊恩、阿爾曼、賓恩三人組,還聚集了一眾年輕而野心勃勃的尼斯藝術家。
同一時間,激浪派「弗拉克斯」(Fluxus)的風潮吹到了尼斯,賓恩馬上嗅到了其趣味之處,他很快便成了當中的積極分子。嚴格而言,激浪派不算是一種藝術風格或運動,它更似一種生活行動的方式,起源美國作曲家John Cage的實驗音樂,漸漸發展成由一羣歐美藝術家、作曲家、設計師和詩人等組成的鬆散藝術組織。受達達主義及杜象的影響,它反對將藝術創作分門別類,主張以創作性的姿勢、挑釁和偶發的行為,提出藝術和生活有何分野的質疑。「杜象手中,什麼都是藝術品;John Cage把手放在鋼琴上,靜止五分鐘,然後什麼都是音樂。」賓恩回首過去,直言兩人對自己影響非常深遠。
「我熱愛生活,Fluxus就是生活、就是活着,跟博物館那回事無關。」賓恩主張藝術應該跳出藝術館和理論的框架,直接走到街上。「我們走到大街上,放張枱、大開宴席,這就是Happening(偶發藝術),Happening的東西就是有趣的。」
到處署名「佔領」 像小狗撒尿
文字繪畫是他另一個常用的創作語言和表達方式。店內大大小小的雜物,他都簽上自己的大名,以宣示主權,「我的藝術就是挪用的藝術。我想有系統地在所有未被簽過名的東西上題簽。因此,我簽了:洞穴、神秘盒子、錢包、母雞等等,我就像小狗到處小便作為牠的領域記號般!」有一次,他看中了尼斯港口碼頭貨輪卸載的好幾噸酒桶,為了逃避責任,他就以上帝之名留下記號;他又嫉妒克萊因的藍色,激動地對他說:「你說你是最強的,你將那些最單純、最特殊的元素視為己有,然而我比你更強,因為如果上帝無所不在,它應該在這個乒乓球上簽了名;我在上面簽上『上帝』,因為祂就在其中,是上帝創造了世界。」賓恩不可一世、目中無人的狂妄表露無遺。
此外,他還用白紙黑字或黑紙白字寫下來大量的標句,例如「誰都有主張」或「藝術撒謊」、「我在這裏」、「藝術是否有界線」、「全部都是藝術」、「藝術是無用的」……他清一色地以稚氣的筆迹畫寫,而且高度重複,充滿機械感,字裏行間盡是幽默和反諷。
和其他尼斯學派相比,賓恩是一個徹底的本土派,一直留守尼斯,形容自己在尼斯擔當了所有外界事物的倡導者介紹者的角色。為了把激浪派帶到尼斯,六十年代起他便經常在尼斯舉行展覽、表演、音樂會及行為藝術等活動。「在激浪派運動中,尼斯的角色遠比巴黎重要,巴黎簡直是一池死水。」另一邊廂,他致力把尼斯的藝術家推廣出去。
1977年,巴黎藝術新地標龐比度藝術中心的開幕展,正是由賓恩策劃,主題為《關於尼斯》,展出三十位尼斯藝術家的作品,意味着尼斯派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不過,賓恩的關注點並不只在藝術界,他留意到尼斯的地方文化因政策打壓和全球化急速滅亡,尤其瀕臨失傳的方言。因此,在《關於尼斯》的開幕禮上,他堅持要在展覽圖錄中加入十頁,詳細談及歐克語(法國隆格多克地區古代吟遊詩人的語言)面臨消亡的危機。賓恩當然不會放過舉世矚目尼斯嘉年華,自製展覽車貼滿尼斯人的文章,身體力行宣揚本土文化。
「每一種語言都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觀,例如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有二十個代表『雪』的詞語,但南非人一個也沒有。語言有其延續性,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直到今日,賓恩一直致力保育地方文化,他對於香港多語言並用的情況充滿興趣,特別在客家話的應用。是次《尼斯派》展覽中,賓恩的孫兒Benoit Barbagli會代表他來港,解釋賓恩「藝術就是讓生活比藝術更有趣」的主張,亦會主持兒童工作坊,引導兒童以賓恩的書寫文字及行為藝術模式創作,引起他們對語言的興趣。
《尼斯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
日期:5月5日至27日
時間:上午9時至晚上11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票價:免費
查詢:frenchm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