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濕疹惹的禍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都是濕疹惹的禍

韓教授曾聽過大大小小對濕疹的謬誤,如孕婦產前服用補品如燕窩、人參和冬蟲夏草能預防濕疹,或用人奶皂替嬰兒洗澡,助治療濕疹。他指現時唯一外國曾有少量研究指孕婦產前服用合生元(即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合成,Probiotics),有助預防濕疹發生。

說濕疹,相信在浩瀚的網絡世界內,能找到上萬千的相關文章,談其病理之來龍與去脈。

但,偏偏卻很少關心那些紅得叫人發癢的小紅點,帶來皮肉之苦以外,對患者與照顧者身心靈的長期困擾。特別是成長中的孩子,對其衝擊尤其大,不但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吃不好、睡不飽,更影響自信心,而與父母的相處及關係就如互相撕磨的消耗戰。最近,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發表有關患濕疹的兒童及父母而設之親子身心靈健康課程-「童心同行」研究,指出兒童濕疹患者面對的困難,並希望透過課程有助改善親子關係及生活質素等。

這個看似尋常之症,但一人得病,卻能令全家叫苦連天,影響之大,確實值得大眾關注!

韓教授曾聽過大大小小對濕疹的謬誤,如孕婦產前服用補品如燕窩、人參和冬蟲夏草能預防濕疹,或用人奶皂替嬰兒洗澡,助治療濕疹。他指現時唯一外國曾有少量研究指孕婦產前服用合生元(即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合成,Probiotics),有助預防濕疹發生。
韓教授曾聽過大大小小對濕疹的謬誤,如孕婦產前服用補品如燕窩、人參和冬蟲夏草能預防濕疹,或用人奶皂替嬰兒洗澡,助治療濕疹。他指現時唯一外國曾有少量研究指孕婦產前服用合生元(即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合成,Probiotics),有助預防濕疹發生。

從身心靈來抗壓

一個個似是又疑非的名字,牛皮癬、奶癬、浸淫瘡……

它的本名叫濕疹(Eczema),又稱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是本港常見皮膚病之一,無論初生嬰兒到年長者都有可能找到其蹤迹,由於它的病狀時好時壞,叫很多患者煩惱不已。特別是發育中的孩童患者,在身心靈上影響就更大。「我們發現很多父母帶患有濕疹的子女到醫院求診,表現得很焦慮,很緊張,並表達在照顧子女時壓力很大。故皮膚科醫生與我們一同商討,如何支援這羣家長。於是,我們在2017年推行首個為患有濕疹的兒童及其父母而設之親子身心靈健康課程—『童心同行』研究計劃。我們相信,家長的情緒表現及對病情的看法會影響子女情緒健康,而情緒與身體狀況是環環相扣,孩童的情緒健康又有機會影響到濕疹狀況。」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陳凱欣博士說。

「在2017年的研究共有一百二十對親子參加,兒童參與者年齡由六至十二歲。我們透過問卷調查、醫生評估參與者濕疹嚴重程度,以隨機抽樣等候對照的研究方法,將參加者分為實驗組及等候對照組,並安排兩組前後不同時間參與三十六小時的課程,最後為兩組進行比較及分析當中成效。結果顯示,課程能有助家長們改善生活質素及親子關係。整個課程為期六星期,每星期三小時。家長及孩子在同一時間,不同房間出席十八個小時課程,由於家長與孩子同步上課,不用帶孩子,因此他們都表現得很放鬆及投入。由今年我們會進行另外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除用問卷調查、醫生評估方式量度身心狀況,我們還用生物標記(Biomarkers)去驗證課程成效,其中就是以抽取兒童很少量的血液,研究與濕疹有關的炎症因子(Inflammatory markers),看看他們在參與課程後的轉變。因有外國開始有研究指出,免疫系統與壓力和情緒有關,故我們想知道接受課程後,患者炎症因子會否有轉變。」陳凱欣說。

濕疹患者是身體先天缺乏自行製造保護性油脂的機能,而油質潤膚霜是有修護皮膚功能,但很多人認為油性潤膚霜會阻塞毛孔而拒絕塗抹。
濕疹患者是身體先天缺乏自行製造保護性油脂的機能,而油質潤膚霜是有修護皮膚功能,但很多人認為油性潤膚霜會阻塞毛孔而拒絕塗抹。

一病卻令多人苦

哪管是小童或成人,濕疹患處有多大,都足以令人造成長期身心困擾,嚴重的兒童患者所衍生的問題就更多。陳凱欣又指:「課堂上會讓兒童表達他們對濕疹的看法,分享患有濕疹的經歷, 講出感受;在小組中給與他們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他們知道自己並非唯一患病的,在小組中他們確實見到患者不同程度濕疹的小朋友,有些皮膚上還在滲血,有些臉上又紅又腫,他們會感覺到自己不是『最慘』的一個。他們在學校往往成為被欺凌的對象,被取笑為怪物,人人避而遠之。在校內,可能有些同學家長或老師因對病情不太了解,不為意說了帶有傷害性說話。如:如小朋友要參與游泳課,因為要穿泳衣,被看見全身紅腫脫皮,小朋友覺得十分尷尬。除要忍受他人奇異目光,有時還被問到他們是否患有傳染病?皮屑會否弄髒泳池的水?這些每每令患病小孩失去自信心,病童家長為此也感到困擾。曾有家長每年都要寫信告訴老師,孩子患的濕疹是非傳染性的。像今次跟我們合作研究的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及其他皮膚科醫生,也曾寫信澄清濕疹不是傳染病。我們留意到,這班小朋友在長期面對濕疹的情況,容易自我標籤,認為自己有問題;縱然別人未必刻意做某些行為,他們對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很敏感、很在意。故此,小組其中一個功效往往就是讓這羣小朋友的情況及經驗變得平常化(Normalisation)。」

陳凱欣指她們不會把情緒區分為正面或負面,而是強調情緒的功能性,如遭欺凌,她們不會怪責被欺凌者的憤怒是負面情緒,反而強調情緒管理,透過沉澱情緒去避免自身受情緒的過分影響。
陳凱欣指她們不會把情緒區分為正面或負面,而是強調情緒的功能性,如遭欺凌,她們不會怪責被欺凌者的憤怒是負面情緒,反而強調情緒管理,透過沉澱情緒去避免自身受情緒的過分影響。

濕疹並不「濕」

縱然濕疹是最常見的兒科皮膚病,據估計本港有三成十四歲以下的兒童受濕疹影響,人數超過十六萬。但仍有很多人對此症的成因與治療一知半解,甚至寧信其他民間偏方,而沒有做好日常護理,導致病況愈見嚴重。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表示:「我們必須理解濕疹兩樣主要成因。一是先天,簡稱為家族或個人的異位傾向,此類患者的發病年齡一般較早。如自己或家族有濕疹、鼻敏感、氣管和哮喘至少一項,便是有家族異位病史。二是環境,包括空氣、心理、食物致敏原等。空氣致敏原包括溫度、濕度、塵蟎等;心理致敏原包括壓力因素;而香港因食物致敏原而患病的人口不多。在香港社會中,大家重視戒口和進補,濕疹患者會想盡力戒除不同食物。

然而,大部分濕疹患者都不能透過戒口而改善病情,因為大部分人的致敏原都不是食物,而是先天和不同的環境因素。由於中文病名為濕疹,但其實病發時,皮膚變厚、乾燥、痕癢、脫皮,有些更有龜裂等情況,除非有其他感染,否則濕疹患者的皮膚,不會呈現濕的狀態。但因病名意思含糊,導致教育患者和父母要保持患處滋潤時,會格外困難。此外,因患者皮膚像牛皮,故錯誤又稱它牛皮癬,牛皮癬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是非常具偏見性質的標籤,因癬具傳染性,但它不會,為此已將它在癬分類中剔除,並改稱為銀屑病。其實濕疹患者只是免疫系統與正常人有別,故大家應理解此症為過敏性皮膚發炎。」

課程中,會教導家長利用穴位按摩來紓緩疲勞,像內關心胸胃穴是當手用力握拳,在前腎內側會有兩條筋浮起來,在兩筋之間,手腕橫紋上兩吋之位置。
課程中,會教導家長利用穴位按摩來紓緩疲勞,像內關心胸胃穴是當手用力握拳,在前腎內側會有兩條筋浮起來,在兩筋之間,手腕橫紋上兩吋之位置。

「斷尾」的迷思

韓教授並再三強調,要處理治療濕疹並非難事,要做好日常皮膚護理,更勝吃補品,但從臨牀診症觀察,有很多家長對濕疹有很多迷思,常為孩子病情而疲於奔命。「濕疹不同盲腸炎,前者如傷風感冒,病情會起起伏伏,不時出現;後者可如武俠小說中的『仙丹』,望吃『仙丹』它能『斷尾』。然而,像對抗流感也要每季注射疫苗,故我要提醒市民,濕疹如傷風感冒是無法杜絕復發的可能性。當市民不斷追求『斷尾』這個心魔,而不切實際的期望昂貴的神丹妙藥容易令他們成為任人宰割的廣告商業『魚腩』:他們會輕易相信所謂神醫的推銷,如購買什麽『神丹妙藥補身大補丸』之類。當市民斷尾計劃失敗,又不肯跟隨正規治療,便會鑽進痛苦的死胡同。他們不信任西醫,不信任中醫,而盲目追求補充和替代醫學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如自然療(Naturopathy, osteopathy)。 所謂東不成, 西不就。」

韓教授建議夏天室溫應在攝氏25度,避免冷氣過大而令濕疹皮膚的水分被抽乾,令其更乾燥而痕癢。
韓教授建議夏天室溫應在攝氏25度,避免冷氣過大而令濕疹皮膚的水分被抽乾,令其更乾燥而痕癢。

從「癢」處找到出路

陳凱欣也從研究發現,普遍患濕疹兒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如焦慮,焦慮導致與皮膚的關係,不少研究都指兩者互相影響。「我們發現有些小朋友因為濕疹而影響睡眠,整晚身體痕痕癢癢,睡眠斷斷續續,休息不足,早上精神與專注力也較差,脾氣也易躁動。另外,有部分小孩子因為病患而變得很自卑,很沒自信,不主動結交朋友。家長方面,有部分家長會認為自己遺傳了濕疹而感到內疚,常常有補償性的心態及行為;有些也因長期照顧孩子,控制不了濕疹而承受很大壓力。曾經有一位媽媽說她很其實很着緊孩子,但有時自己心痛孩子身體受苦,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而打孩子,聽上去很矛盾,但很多家長都表達有時自己不為意、不自覺地在言語及行為上令孩子難受。故此,我們在課堂裏,會幫助家長或孩子分辨,並嘗試說出及形容自己的情緒及感受(Naming the emotions and describing the feelings)。因孩子用來表達感受的語言有限,往往只懂說『開心』『不開心』,但究竟是憤怒、擔心、傷心、失望、尷尬、不被理解……故我們會提供不同的情境,讓他們分辨不同的情緒。之後,再引導他們覺察、表達及管理情緒。我們會教導孩子一些覺察的練習,譬如說,我們會現在很常用的正念覺察訓練(Mindfulness)的原理,設計一些合乎兒童發展年齡的練習,好像用「烏龜步」讓他們一步一步慢慢走,覺察身體在步行時的感覺及變化。此外,因為濕疹,小孩子往往只看見皮膚上傷痕,而看不身體其實還有很多部分。再者,在面對濕疹,除痕癢的感覺,身體還有感官(Sensation),視、嗅、嘗、觸及聽等也是生活上不能或缺的感官,透過不同的感官覺察練習,希望孩子別把『痕癢』的感覺放大。事實上,如小孩子能將專注力放到其他事物上,有助減少痕癢感覺。」

課程中,兒童最愛自製安靜瓶。當水在攪動,導師會敲響正念鈴(Mindful bell),讓孩子看着水中物沉澱,這具象徵意義,就像人心常出現風暴,如別人歧視、生活不如意等。沉澱雖不代表風暴消失,但可重新擁有空間,用較清晰的視野去審視事物。
課程中,兒童最愛自製安靜瓶。當水在攪動,導師會敲響正念鈴(Mindful bell),讓孩子看着水中物沉澱,這具象徵意義,就像人心常出現風暴,如別人歧視、生活不如意等。沉澱雖不代表風暴消失,但可重新擁有空間,用較清晰的視野去審視事物。

讓「苦」也見愛

至於家長方面,陳指家長有很多執念,她在課程開始前會調校他們的期望,首先來上課不是為孩子「治療」濕疹,重要的是,濕疹是除了被視為長期病之外,我們很想家長明白,濕疹是一種皮膚的狀況,它有時會「來」,但同時也會「去」,毋須執着於根治「斷尾」偏方而忘記常規治療。當放輕執念,研究發現他們的抑鬱指數和壓力知覺(Perceived stress)都會下降,而整體活力程度(General vitality)亦會提升。「課程以綜合身心靈全人健康模式(Integrative Body-mind-spirit Intervention Model)為介入方向,如不同的身心練習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練習、穴位按摩等,讓家長及小孩子學習一些自助的技巧,大家也分享如何面對生命中種種的困惱,超越苦難。這個模式在香港發展已有二十多年,在過去曾應用在不同病患的朋友,做了很多臨牀研究,收集了很多數據,是一個實證為本的心理社會介入模式。此外,我們在家長小組分享如何『愛』得簡單,這個小組不是針對親職管教(Parenting),而是家長自己的整體健康(Parents’ well-being)。因為孩子的濕疹,整個生活也圍繞着病情,如到處尋求試驗治療偏方、緊貼孩子起居飲食、晚上與患有濕疹的孩子同睡以幫助他們瘙癢等等,常常感到無助、無力、無奈,身心十分疲倦。愛人也得要愛自己,就是家長別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病情捆綁在一起,家長可慢慢讓孩子獨立面對自己的人生觀,要認清孩子在長大期間都可學習自行面對濕疹、照顧自己。家長嘗試勿讓濕疹主導整個家庭生活,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及情緒健康,自己內心平靜,孩子就能感到安穩。」

的確,首階段研究已初見成效,很多家長反映已學會接受自己、接受病患,明白人生總有限制,有些家長更表達困難可以鍛鍊自己的能耐,自己生命也有所成長。陳凱欣表示,今年正推行對新一輪的研究,有四個社會福利機構參與,今次研究會特別招募基層家庭。「因低收入人士較難獲取相關資訊,他們的資源很有限。在2018年暑假,全港有七區會舉辦有關課程。正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即綜援)、孩子在學校領取半額或全額的書簿津貼可免費參與。」

陳凱欣指首期研究的家庭組別,以中產居多,男女的比例也平均,希望新一輪能有基層家庭參與研究,而每個家庭的成本為6000元。
陳凱欣指首期研究的家庭組別,以中產居多,男女的比例也平均,希望新一輪能有基層家庭參與研究,而每個家庭的成本為6000元。

不可不知「濕疹」事

韓錦倫指家長對濕疹有很多謬誤,值得大家注意。
① 很多家長常會給醫生含糊信息,說子女一出生便患濕疹,但初生嬰是不會有的。一般患者發病年齡,約90%在九歲前發病,10%則在成年後才初次發病。
② 香港人常對濕疹,有很多具有誤導成分的命名,如奶癬、浸淫瘡、四彎風等,甚至會因這命名而為嬰兒轉換奶粉,把原來的奶粉轉成低敏感奶粉或者豆奶奶粉等,這是非常不當的。當然,母乳餵養是最好的。
③ 醫生要確診濕疹,主要是患者患處是否乾燥及痕癢、有否家族或個人異位病史或有否異常情況出現在關節位,而幼兒在臉部為多,便能確診,毋須測試。面大部分患者的患處是不會起水泡。
④ 病情輕者,普通潤膚露可改善濕疹。但嚴重者則需服抗生素,和把一些稀釋了的類固醇加進潤膚露作為消炎藥,但市民對於類固醇存有很多誤解,但其實它是一種很有效的藥物。如正確使用是無副作用。
⑤ 選擇保濕產品,以愈含油性的潤膚霜愈能改善濕疹,其次是豬油膏,再次是凡士林,最後才是純水性的潤膚露。因市面上很多水分潤膚霜都含有酒精和其他添加物,縱使塗抹以後短暫舒服,皮膚水分蒸發以後患者將會更難受。

圖片來源自法新社

第二期「童心同行」研究計劃
於2018年7至12月間舉行,包括課程前後的兩次醫生為兒童作的皮膚評估、驗血和三十六小時的課程等,第二期計劃以低收入家庭為目標。
查詢:3917 5526
網址:goo.gl/tWc2aQ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