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空間 靜好安在】還原與修復 為生活留白 The Shophouse:在香港很難擁有靜下來的時間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工藝空間 靜好安在】還原與修復 為生活留白 The Shophouse:在香港很難擁有靜下來的時間

在大坑第二巷,有一座戰前唐樓,估計有七、八十年歷史,曾經流行Art Deco幾何圖案飾紋,在牆上仍清晰可見,是二、三十年代摩登的見證。它有過不同身份:一家人的居所、車房、設計工作室、美容院……如今,它變回一張「白紙」,但不是普通的白紙,而是「一張有質感的白紙」,建築物的現任租戶——The Shophouse的主理人Alex如此形容。

The Shophouse的主理人Alex(右)及室內設計師Sylvia(左)
The Shophouse的主理人Alex(右)及室內設計師Sylvia(左)

樓高三層的The Shophouse是集展覽、茶室、閱讀、店舖於一身的空間。每隔幾個月,這裏便會重新佈展,有時是展示日本工藝品的Zen Garden,有時是晚間投射幻光影像的實驗藝術場。「坊間很多畫廊都是幾面白牆加射燈,像白紙一樣,但我們希望人們每次來這裏都看到不同的情況,但框架是一樣的。」

新舊共存

由於建築物和展品本身已經有鮮明的個性,因此室內設計以簡約為主,但簡約不等於空洞,在不同樓層之間游走,不難發現空間內外都藏着細節,或修復了前人留下來的建築工藝,或由今人打造的現代工藝,譬如把塗上油漆的外牆還原成原本的上海批盪、剷去上一手的膠地板,還原漂亮的水磨石地磚、重新打磨木扶手等等,每一個環節都找到該專業的師傅負責。Alex指,早前這建築物的前居民曾到訪時,就說這地方好像還原成從前的狀態。

如此巨大的復修工程,並不是要為舊而舊,而是嘗試在保留和創造之間平衡。例如一樓的原有地磚已消失,他們不會刻意鋪上舊式地磚,負責室內設計的Sylvia解釋:「我們不是要仿古,失去了的東西沒有必要重新再做,但現有的東西盡量保留,現代設計和舊建築互補。」

樓高三層的建築物,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用途、格局和氛圍,值得花點腳骨力和時間慢慢探索。
樓高三層的建築物,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用途、格局和氛圍,值得花點腳骨力和時間慢慢探索。
Alex和Sylvia為建築物多處進行修復,如外牆、地板、樓梯扶手等,保留建築物原有特色。
Alex和Sylvia為建築物多處進行修復,如外牆、地板、樓梯扶手等,保留建築物原有特色。

對比起二、三樓大量保留和復修原有裝潢的古雅氛圍,一樓空間的現代感較強,在選物和裝修物料上,都加入了香港特色的工藝元素,兩邊落地玻璃以及分隔展示展覽空間和茶室的白鐵門框,便是一例。白鐵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常用的物料,常見於舊式店舖鐵閘、信箱等,但用作門框,卻不常見。Alex指,白鐵可能給人廉價的感覺,但它可以誠實反映使用痕迹,令空間更有個性,如入口處的白鐵地台,明顯見到花白了的一塊,是人們進出留下的痕迹,他笑言:「以前曾經有人說看不出門口在哪,現在看到了。」除了白鐵門框,用來繫住不同空間的麻繩,也是出自製造天星小輪所用的船纜的本地船廠,「這些微小的細節令人明白到這個空間想表達什麼。」

一樓門框由香港師傅以白鐵製成,用久可以見到使用痕跡。
一樓門框由香港師傅以白鐵製成,用久可以見到使用痕跡。
設計空間時他們盡量運用香港本土工藝,細微處如麻繩也由地船廠製作。
設計空間時他們盡量運用香港本土工藝,細微處如麻繩也由地船廠製作。

內部的寧靜

在街上經過,很難不被The Shophouse的一樓空間吸引視線,處於密集的食肆、車房、店舖之中,它的店面「赤裸」地用上全落地玻璃,裏面的模樣一覽無遺:淨白牆身、灰水泥地、展示中的藝術品、天花板的木頁吊扇……在外面看,室內空間融進街道風景當中,置身店內,視角剛好調轉,街道的風景彷彿延伸到店內。

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尾的《街道美學》一書,開首寫到「所謂建築就是創造邊界,區分『內部』與『外部』的技術」。The Shophouse的「透明牆壁」,視覺上模糊了內外的界線,但置身其中,卻仍有身處「內部」的寧靜和安心。

 Alex希望進店的客人,都帶着好奇心,一層一層用心探索不同的空間和展覽。
Alex希望進店的客人,都帶着好奇心,一層一層用心探索不同的空間和展覽。
Alex刻意找到建築師Charles Lai及專用修復古建築的師傅修復外牆的上海批盪
Alex刻意找到建築師Charles Lai及專用修復古建築的師傅修復外牆的上海批盪

在一樓近後門位置預留了茶空間,供客人靜坐喝茶。長枱上播放黑膠唱片,枱後面是一個來自油麻地炳記的dead stock銅水煲,頭上一盞吊燈照着,後面一扇窗,「框起」外面的植物。這是Alex從一開始便堅持的一道風景,「我們每次去英國探望陶瓷藝術家 Steve Harrison的家,他都會請我們在客廳聊天用茶,這空間受他啟發。」

他常說,人們買的不只是一杯茶,而是時間,「在香港,很難擁有靜下來的時間。在外面飲咖啡,如果等了五分鐘都未有便會煩躁,但在這裏不會,人們普遍都在這裏待很久。」

好的空間,不只提供實體上的舒適,也開闊人的想像和思想,「很多人的生活都很規律,朝九晚五上班,然後回家吃飯,這種生活模式成為了一個框架。但這空間打破了這個框架,因此人們來到會感到relief。」

他們保留了建築物原有的水扶手和水磨石
他們保留了建築物原有的水扶手和水磨石

The Shophouse
大坑第二巷4號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