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米種,きらみずき尚屬小眾,農政水產部的山崎先生說:「首年(二○二三年)參與試種的米農只有七十四人,米田面積亦只有五十五公頃、產量約二百噸,今年(二○二四年)增加至二百七十二名農家,米田亦達一百九十二公頃,產量是去年的四倍,約八百至一千噸。」
這天來到當中參與計劃的阪口農園,門前停泊了很多車,原來當朝阪口先生的婆婆離世,阪口先生安撫大家的不安。「請進來,婆婆定必感到開心的,讓大家留意到滋賀米、我們的米。」
阪口一家跟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我想超過一百年吧,我們由造酒開始,現在只務農,70%蔬菜,30%種米。」無奈去年的夏天重擊產業,「氣溫達攝氏37至38°C,我們種的越光米、白雪皇后都不能適應這熱度,產量少了10至20%。」即使取用更涼的地下水種植,他們依然損失嚴重,惟經縣政府的主任技師柴田先生介紹及指導下,今年開始種植きらみずき。
守衛日本米文化
種植這款「優勝米」,其實一點不容易。「きらみずき是有機米,不能使用農藥外,還需採用貴價的魚糞肥料」。原來滋賀縣為保護琵琶湖生態,實行「環境講究農業」,嚴格管理農家所用的化學用品,預防任何化學物品污染雨水、河流進入琵琶湖,きらみずき包裝上都貼有滋賀縣的有機認證。「種植的成本貴,亦需要相當的人力,在八月稻米結穗時,一般都用除蟲劑來減少龜蟲,但我們這些種きらみずき的農民,就需要用人力去除田邊的雜草、害草,在三十多度高溫下,真的很辛苦,但蟲害的米依然佔上10%,需用新型的雷射精米機篩走。」主任技師的柴田先生說:「體力勞動較一般的米種多,成本亦高,加上未知的風險,只有勇氣的年輕農夫願意挑戰。」日本農業除了大敵的暑熱外,還面對慢性的老年化困境。
きらみずき成本高,但阪口先生沒放棄,「米是日本人的主食,我都不吃麵包的,是100%的『米派』,特別喜歡きらみずき白飯配近江牛燒肉,油脂跟米味,是完美的配搭;我首年試種,有縣政府的技術支持,今年收成不錯,辛苦都是值得的。」更說有計劃明年增加きらみずき水田的面積。「不過家人著實擔心體力及金錢的投資,那麼就多種幾款米,不同月份收割,來分擔成本、風險吧!」對他來說,為承繼日本米文化,多辛苦亦是值得投資的。
全縣力推新米種
研究、生產後,銷售的下游環節同樣重要。按網上商店標價,きらみずき比一般的越光米貴差不多五倍,對於苦於通脹中的日本人,真的不能輕易出手買入,農政水產部的山崎先生就肩負重任,讓大家認識這「高質米」,在二○二四年的「正式出道年」,舉行多場試食會、邀請滋賀縣出身的名人宣傳等。當日本有這麼多明星米時,要告訴大家きらみずき背後盛載着的意義,縣內更有多個單位協力。

日本有無數的農產品店,滋賀縣在十年前開設了きてか~な專賣當縣的土產,當時已劃出一區作米的專門店,每日供應五至八種玄米,由主打的滋賀縣米至日本其他產米,按客人喜歡的精米度,即場磨米,玄米質地較硬,亦不似白米般易氧化,可以保持應有的味道。這區最精采是有專員介紹為大家介紹各種米的特色,配合客人喜好、煮食習慣作出建議,負責人松林先生說:「當然亦有客人不知從何入手,我會建議精米度80%,即削去20%。」 剛剛好的口感又不失米香,十一月時更舉行了きらみずき的推廣會,讓大家除了看包裝、價錢外,更多角度認識きらみずき。
地產餐廳推新米定食
きらみずき價錢不菲,導致鮮有餐廳選用。幸好找到おだいどこ野幸,他們長年以來以「活化地區、地產地消」為主打,用滋賀縣犬上郡的土產煮家庭料理。片岡主任說:「我們母公司是農園金屋,一直都支援當地農業發展,這間是附設食堂,由十月開始,全都換上きらみずき。」希望遊客吃到他們自豪的土產,餐牌詳細介紹きらみずき的特色,而且任添任吃,定食價錢分別是一千二百五十至一千六百五十日圓(約港幣六十五元至八十五元)。給人的感覺是,きらみずき愈嚼愈香甜,白飯最美味,飯團亦只需加少少鹽調味,已經讓人心滿意足。
鳴謝: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香港)、滋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