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康解方的「解藥」就是人與人的關懷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社區健康解方的「解藥」就是人與人的關懷

23.04.2025
Ada Wong@創不同
圖片由創不同提供
長者伙伴和連結員一齊回顧項目,分享喜悅和關懷的一刻。

創不同團隊在此已寫了多篇關於社區健康解方的文章。我們自2024年初展開實驗,設計流程、培訓連結員和評估成效。我們發現,這種依靠社區網絡回應孤獨感的「解藥」,要落實並不難,只要各持份者願意把其擁有的資源融合再創新就行。社區健康解方在全球都有成功例子,何以香港仍在研究和實驗?

我們的反思有兩方面。首先,是縱有預防性的基層健康架構,例如十八區的地區康健中心,卻未有足夠被賦能的人,懂得用個人化的解方回應精神健康。感到孤獨的人缺乏動機去交友和連結,對什麼事物都不感興趣。要他們破繭而出,需要一位他信任的連結員帶他去玩,按其喜好鼓勵嘗試,令他找到人生的新希望,長者才會「不藥而癒」。

其二,當我們太過相信科技可解決問題,也會忽略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在最近的一個研討會上,幾位政界和學者侃侃而談: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到時機械人大量生產,當今天的新中年變80多歲時,買個萬多元的機械人,視它為24小時不眠不休不抱怨的照顧者,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可是,就算技術上可行,機械人能煮飯、分辨藥物,甚至協助洗澡上廁所,它真的能與長者建立真實、有感情的關係?科技當然會改善生活,但眾多報告都指出,科技仍不能取代「有心」的工作,如連結員和護理員。可是,很多人仍有機械人是萬能的想法。

長者伙伴和連結員一齊回顧項目,分享喜悅和關懷的一刻。
長者伙伴和連結員一齊回顧項目,分享喜悅和關懷的一刻。

最近面書有段被廣傳的文字,內容關於AI和人。作者詰問 AI:「你能取代老師嗎?」AI這樣回答:「視乎你如何定義『老師』。一位只負責講解、出卷及輸出成績的人,我都能勝任,並且成本低。可是,老師也是價值引導者、信念建立者,但你們人類已很少有時間做這些事了。」

AI續答:「老師的最重要功能,是傾聽和陪伴孩子。但當老師花大量時間處理行政,而不是與學生建立真實連結──老師已慢慢接近AI。」AI的結論是:「教育是人的工作。但人類卻一步步退出舞台。不是我太強,而是你們不再相信人本身還有價值。」

其實,把「老師」改成社區解方的「連結員」,結果應雷同?「連結」是人之本,科技能支援但不能取代關係的建立。而在非藥物的社區解方中,人類的角色最重要,人本關懷和互相鼓勵最彌足珍貴,需要我們去確認、鞏固和給予空間發展。這就是社區解方能回應孤獨感的原因:解藥,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Ada Wong@創不同
圖片由創不同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