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邁阿密舉行的Art Basel Miami Beach 2019中,其中一件由意大利雕塑家Maurizio Cattelan創作、名為《Comedian》的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因為它只是一根在菜市場買入,用強力膠帶黏貼在牆上的香蕉,卻以高價出售。作品本身的價值可能奇低,但背後的意念和諷刺意味卻是無價,事實上同樣值得我們細嚼的作品在展覽上也是多不勝數,容筆者分享數件心水之作。
黃銳《Earthquake, 1995 Kobe》
印有「安全第一」的牌子馬上吸引了筆者的目光,它由中國藝術家黃銳在日本生活時創作,1995年日本發生了阪神大地震,受災範圍包括神戶,黃銳在當地拾來這些殘餘的路牌,配合災後的攝影,製作了《Earthquake, 1995 Kobe》這些跨介作品,切實地紀錄了日本劫後的景況。黃銳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最具爭議的藝術家之一,1979年他發起了《星星美展》,「星星」指每顆星星都是獨立的發光體(與文革時只有一個發光體毛澤東的概念相對),所以展覽由多位成員參展,後來被以「影響了群眾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秩序」叫停,甚至引起了遊行和往後多次的《星星美展》。
Katalin Ladik《Ego-Alter Ego, 1979》
《Ego-Alter Ego, 1979》是匈牙利行為藝術家Katalin Ladik的作品,她找來好朋友Peter Below在海邊互相拍攝,以鏡像的排列方法擺放二人的裸體相片,甚至在兩張Peter的相片上分別畫上象徵男與女的符號。Ladik從不對自己的性別抱有懷疑,反而是希望透過模糊二元性別的邊界,帶出隨着我們的性徵愈來愈明顯,社會的制肘就愈來愈大的概念;假如我們放下對原生性別的執著,又是否能找到另一個自我(Alter ego)呢?
Louise Bourgeois《THE FAMILY, 2008》
只有白畫紙和刺眼的紅色水粉顏料,重複畫了21次雙人合照,卻命名為「家庭」,與一般人對家的印象判若雲泥,事實上Louise Bourgeois的童年也過得不太愉快:出生時不被喜愛,父親帶上外遇的年輕女子回家,母親中年病逝,因此她不時以對父親又愛又恨的矛盾心情為創作靈感,用上版畫、樹脂和石膏等材料等創作。縱使不少作品都具有自傳性,但Bourgeois仍然希望它們可把焦慮、害怕被遺棄和渴望被愛的主題帶出,激起觀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