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專欄】西非伊波拉十載:藥物面世,病人卻不能負擔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無國界醫生專欄】西非伊波拉十載:藥物面世,病人卻不能負擔

伊波拉病毒傳染性高,醫護人員必須消毒感染者觸碰過的物件,才可防止病毒傳播。

身處香港的我們,習慣從小到大都可免費接種疫苗,連世紀疫情大流行時也不例外,所以或較難想像無法獲得疫苗的徬徨。「伊波拉」這個病,名字熟悉但遙遠,我們大概只在電影中略略聽過,但在地球另一端,其實有很多患者過去受其折磨,得不到解救。

香港救援人員趙卓邦10年前遠赴西非應對史上最大的伊波拉疫情爆發,當時該病毒仍是無藥可治,奪去不少性命;如今治療它的藥物研發有了初步成果,有需要的人卻因無力負擔藥價而「求藥不果」。10年過去,趙卓邦最大的願望,仍是醫療資源能公平分配,不論病人的種族或貧富。

香港救援人員趙卓邦2014年在利比里亞的伊波拉治療中心服務,中心設有「康復者之牆」,讓痊癒出院的人打上手印。
香港救援人員趙卓邦2014年在利比里亞的伊波拉治療中心服務,中心設有「康復者之牆」,讓痊癒出院的人打上手印。

伊波拉病毒早於1976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被發現。首位確診者在發病後兩周便死亡,曾與他接觸的家屬、醫護隨後紛紛患病,疫症當時席捲全國。病人初期會感到虛弱,並出現發燒、肌肉疼痛、頭痛、咽喉痛等症狀,一般藥物無法控制病情;重症者更會嘔吐、腹瀉、長皮疹,其腎臟和肝臟功能會受損,甚至內出血和外出血,死亡率可高達九成。

縱使伊波拉病毒未曾波及全球,但在這半個世紀間,病毒每隔幾年便以不同形態出現,至今已發展成6個病毒株,曾侵襲非洲各國,包括蘇丹、烏干達、利比里亞等地。其中最致命的疫情,便在2014年於西非三國爆發,造成超過1.1萬人死亡。

伊波拉病毒傳染性高,醫護人員必須消毒感染者觸碰過的物件,才可防止病毒傳播。
伊波拉病毒傳染性高,醫護人員必須消毒感染者觸碰過的物件,才可防止病毒傳播。

2014年,任職護士的趙卓邦在電視上看見疫症爆發的新聞,他隨即萌生救援念頭,並在無國界醫生安排下,獲派往重災區之一的利比里亞,在首都蒙羅維亞的伊波拉治療中心協助救援,主要負責分流病人、檢測疑似個案等工作。

伊波拉病毒屬人畜共傳,病毒會透過體液如汗水、血液或排泄物傳播,傳染性相當高。因此,趙卓邦工作時份外小心,嚴格遵從感染防控指引。西非天氣潮濕炎熱,但醫護每次進入確診者所在的高風險區工作時,必須先穿上密不透風的保護裝備,趙卓邦說:「每次工作之後都有一身汗,脫下手套時甚至能倒出積水,要馬上喝掉1公升水補充水份。」

趙卓邦進入高風險區前必須穿上完整保護裝備,包括:外科手術衣及褲子、膠靴、兩對手套、口罩、頭套、圍裙、護目鏡及保護衣。
趙卓邦進入高風險區前必須穿上完整保護裝備,包括:外科手術衣及褲子、膠靴、兩對手套、口罩、頭套、圍裙、護目鏡及保護衣。

伊波拉病毒看不見、摸不着,抗疫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置身病毒四伏的環境,趙卓邦唯有加倍小心,停用一些看似無害的日常用品,例如隱形眼鏡和剃鬚刀,因為病毒有可能經眼睛或剃鬚刀造成的細微傷口進入身體,後果不堪設想。

當年戰勝病魔的唯一途徑,只能靠病人自身的抵抗力,故此康復者只佔少數。趙卓邦說醫護團隊會歡送康復者離開,治療中心外亦特設一幅「康復者之牆」,邀請他們在上面打手印,希望消除社區對這病毒的偏見。看見牆上越來越多手印,趙卓邦大爲感動,他說:「我們所做的一切,便是為了令牆上多一個手印。」

伊波拉病毒不時在非洲爆發。圖為2022年疫情時,無國界醫生在烏干達設立的一間治療中心。
伊波拉病毒不時在非洲爆發。圖為2022年疫情時,無國界醫生在烏干達設立的一間治療中心。

伊波拉病毒當年蔓延甚廣,首次傳播至美國等較富裕國家後,國際社會才更重視這個肆虐了數十年的公共衞生危機,並開始增加撥款,研發疫苗及藥物。在2020年,兩款治療藥物組合(只適用於伊波拉薩伊病毒株)獲美國當局批准使用。遺憾的是,據無國界醫生資料,在2020年起所爆發的5次伊波拉疫情中,僅有三分一的病人能夠接受上述療法。這是由於相關藥物依然由兩間美國藥廠獨家管有,除非獲政府或慈善機構幫助,身處中低收入國家的病人根本難以負擔。

無國界醫生於今年3月聯同其他健康組織到診斷設備製造商母公司的總部外抗議。
無國界醫生於今年3月聯同其他健康組織到診斷設備製造商母公司的總部外抗議。

因此,無國界醫生促請持有專利的藥廠發放牌照,並進行技術轉移,使更多廠商能生產治療伊波拉病毒的藥物。同時,組織亦呼籲診斷設備製造商,將出售到中低收入國家的醫學檢測降價降至5美元,讓更多人能有機會進行伊波拉病毒的檢測,以便病人及時接受治療,防止病毒擴散。

回顧十年變化,伊波拉病毒驟似遠去,趙卓邦卻重申「疫症從來不遙遠」,因為全球化下,傳染病的傳播可以無遠弗屆。未雨綢繆,趙卓邦呼籲國際社會實現醫療平等,將資源公平地分配予有需要的群體,避免有病人因缺乏適當的治療而喪命,他直言:「疫症肆虐可以是天災,病人不得其藥就是人禍。」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