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港府於三月初取消所有防疫措施,緊接舉辦的兩大藝博會反應、銷情,備受國際關注。Art Basel香港展會總監及Art Central總監分別受訪,均表示要完全回復疫情前的規模還需要時間,但相信亞洲藝術市場仍然大有作為,並且會多加重視本地藝術。
展會內外 熱鬧再現
新任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Angelle Siyang-Le)在公眾開放首日接受專訪,仍難掩興奮、激動,「不單是會展裏面很熱鬧,整個香港都很熱鬧,這個星期有二百多個活動是用Art Basel、Art Week的名義舉行。」
在預覽首兩天,Angelle忙於跟藝廊、收藏家交談,想知道他們疫後重臨香港感覺如何,「有些人跟我說,他們覺得香港完全沒有變,就好像pandemic之前那樣,都是這麼vibrant、都是這麼活躍。也有一些藏家就跟我說,感覺到有new energy、new vibes。」她認為所謂新鮮感,主要來自在疫情期間新開幕的西九文化區M+及故宮文化博物館,還有不斷成長的本地藝廊社區,像港島南區的藝廊數目已增至超過二十區,「整體香港文化landscape,我覺得已經比起疫情之前擴張了。人們在疫情之後再回來,所看到的香港是一個更加完整、更加活躍的一個當代藝術的氣氛。」
二○一三年Art Basel進軍亞洲,舉辦首屆香港展會,希望以香港為基地拓展亞洲當代藝術市場;十年之後,亞洲繼續是全球藝術市場發展得最快的地區,儘管香港近年面臨疫情及社會變動,亞洲多地都有新的藝博會加入分一杯羹,Angelle明確表示,Art Basel仍視香港為最適合推廣當代藝術之地,指其優越地理位置、金融中心地位及免稅政策,仍是最明顯、最簡單的既有優勢;另一方面,「你看,香港是有最多international blue-chip galleries(國際藍籌畫廊)的城市,galleries沒有因為疫情而離開;還有拍賣行,即使在疫情之後都不斷地擴張,比如Phillips(富藝斯)這個星期進駐M+(三月十八日開幕),Christie(佳士德)下年又會去The Henderson。」她信心滿滿地說,「香港作為亞洲的心臟地帶、金融中心,我們覺得香港的發展前途都是非常bright的。」
今年是Angelle首次帶領籌備香港展會,她坦認疫情影響仍在,「我們最大的挑戰,顯然是走出疫情。」去年展會因第五波疫情而延至五月舉行,六月便已截報名下屆展會,而當時香港仍然實施嚴格防疫及旅遊限制,何時解封仍是未知之數,參展藝廊雖大幅回升至一百七十七間,但距離二○一九年二百四十二間之規模仍有一段距離,「要rebuild疫情之前,或者beyond疫情之前的狀態,其實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
被問到今年展會有沒有出現「報復式消費」,Angelle笑說,「In terms of sales,第一、兩天的確做得很不錯。」她進一步解釋,Art Basel衡量展會成功與否的最關鍵指標,「就是我們的galleries,在我們的展會建立了幾多新的network。」因此在疫情期間,Art Basel十分着力於建立本地新進藏家羣體,「我們無間斷地跟他們聯絡,像帶一些比較新的藏家去參觀artists’studio和gallery shows。」來到今屆展會,她從多間藝廊口中得知,「真的看到他們之前未認識過的藏家。」
加強本地藝文機構、社羣連繫
香港展會總監是今年新設職位,Angelle的工作重心顯然在於加強地區網絡,「我們moving forward會更加深入地和community一齊合作,因為我們覺得community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去更加強化ecosystem(藝術生態)。」今屆展會的文化夥伴增至十二間,除了首度與本地大學合作,即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也包括本地獨立及非牟利藝術機構,如1a空間、ParaSite藝術空間、香港版畫工作室、CHAT六廠、亞洲藝術文獻庫等,在展會期間舉辦免費展覽給公眾參與。
另一方面是跳出會展空間,包括首次延伸「藝聚空間」(Encounters)策展展區到展會場外,以及再度和M+合作,在M+幕牆放映瑞士空間影像藝術先驅新作《信手不渝》。她希望Art Basel Hong Kong不再局限於僅僅一周展期,而是長遠成為更開放的平台,「可以更加直接地讓一些普羅大眾可以參與得到。我們推廣亞洲藝術事業,是希望大家有更多機會,可以見到和親身去體驗藝術。」
近年,亞洲多地都有新興藝博會加入,對此Angelle表示:「我們Art Basel在香港有十年的經驗和經歷,幫助我們和這個地區的畫廊、藏家和藝術家建立了很深入的關係,這些經驗是一個新的藝博會取代不了的。」她又提及,Art Basel在區內亦擔任顧問角色分享經驗,連續兩年支援日本的Art Week Tokyo及新加坡的S.E.A. Focus,而亞洲總監黃雅君將專注領導Art Basel亞洲地區長遠策略。她比一比手向上說,「因為我們覺得整個亞洲有很多機會可以進一步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