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古道之四】死亡山路「胴切坂」 500多米的坡差,讓古時不少參拜者死在路途上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完走熊野古道——體悟日之心靈聖地

【熊野古道之四】死亡山路「胴切坂」 500多米的坡差,讓古時不少參拜者死在路途上

03.04.2025
鄭煒鏵
鄭煒鏵、部分圖片由和歌山縣觀光交流課提供
6

杉樹下的省思

古人相信,走一圈熊野三山,就能把過去的罪、現在的惱放下,獲得重生。我用現代方法去參拜了象徵「過去」的熊野速玉大社、「現在」的熊野那智大社,但一心嘗試用古人的腳步,到代表「未來」的熊野本宮大社,投入全身去感受熊野古道。

沿路是松樹、杉樹,筆直朝天,昂首亦不見樹梢盡頭。原來當年為建築材料而種下的樹林,現在意外地湊成一張充滿靈氣的照片。眼底下的滿綠,因為熊野年降雨量多達三千毫米,孕育不少苔蘚等,而隨着海拔高度不同,還有各種植物種,翠綠豐饒。讓我深刻是,路上有一塊滿布苔蘚的巨石「円座石」,隱約有藁草織成的墊子,見上面刻着三個模糊的梵文。有說上面描繪的,是熊野三山權現圍坐聊天,右起依序為阿彌陀如來(本宮)、藥師如來(速玉)、觀音菩薩(那智)。我也跟隨眾人留下硬幣,祈福拜拜。

滿布苔蘚的巨石「円座石」,隱約有藁草織成的墊子,見上面刻着三個模糊的梵文,有說描繪的是熊野三山權現圍坐聊天。
滿布苔蘚的巨石「円座石」,隱約有藁草織成的墊子,見上面刻着三個模糊的梵文,有說描繪的是熊野三山權現圍坐聊天。

一路往前走,猶如看到當年村落的遺跡:不時出現山路旁的田園遺址,又有人為的石垣遺跡,想像當年深山路旁都是黑澤明電影中的村落、稻田、茶寮、宿泊等;後來汽車鐵路的普及,大家棄用古道,走的是柏油車路朝聖,至大正年代完全荒廢,一切慢慢回歸大自然。

死亡路上的幻覺

熊野古道果然非一般的山路,當中最具挑戰是落差五百多米的「胴切坂」,如果循攀升方向走,辛苦得如身體切開般,古時就不少參拜者死在路途上;而「八丁坂」,有說是亡魂聚集區,迷霧中看到有人步近,但一打招呼,「人影」瞬間消失,是不是「與亡者相遇」;路上還有可能碰上怪物「ダル」,人一旦被其附身,瞬即癱瘓倒地,需立即把東西放進嘴裏嚼,以趕走怪物。

熊野古道中最具挑戰是落差五百多米的「胴切坂」,如果循攀升方向走,辛苦得如身體切開般,古時就不少參拜者死在路途上。
熊野古道中最具挑戰是落差五百多米的「胴切坂」,如果循攀升方向走,辛苦得如身體切開般,古時就不少參拜者死在路途上。

嚮導還說,古時也有山賊、野生動物等,山路上瀰漫着的各種不安,所以出現了王子、地藏菩薩─前者是熊野大神社的附屬神社,庇佑、引導參拜者外,亦提供休息地方;後者的地藏菩薩給體力不支或事故意外身故的亡靈鎮魂,還守護村落免受瘟疫災害襲擊,亦有些是醫牙痛、腰痛的,給予大家心靈安慰。

在熊野古道走上走下,踩着古代的石疊路,還有部分近代的路徑及歌碑,由短歌詩人如土屋文明、齊藤茂吉等參詣時留下的「輿の中海の如しと嘆きたり石を踏む丁のことば傅ふず」(中譯:我感嘆那坐轎子的感覺,別告訴我你踩的是石頭),嚮導逐一解釋,形容的是當下風景、鳥鳴、感受、身體狀態等,就似聽山友們在路上閒聊般。

但料想此時很多人的體力逐漸下降:不停慘叫的膝蓋,接不上來的呼吸,像勸人盡快放棄,29.7公里的雲取越,連一半都走不到,難怪古人稱熊野為「黃昏之國」,死亡之路盡頭,就是熊野本宮大社。

古代的石疊路,近代的歌碑,由詩人參詣時留下短歌,形容當下風景、鳥鳴、感受、身體狀態等等。
古代的石疊路,近代的歌碑,由詩人參詣時留下短歌,形容當下風景、鳥鳴、感受、身體狀態等等。
山路上瀰漫着的各種不安,所以設立不少地藏菩薩,給體力不支或事故意外身故的亡靈鎮魂,還守護村落免受瘟疫災害襲擊。
山路上瀰漫着的各種不安,所以設立不少地藏菩薩,給體力不支或事故意外身故的亡靈鎮魂,還守護村落免受瘟疫災害襲擊。

河中沙洲 森林大社

雖說熊野本宮在熊野三山中,「社齡」不算長,但那沉穩的建築風格莊嚴十足,難怪成為聖路終站。
雖說熊野本宮在熊野三山中,「社齡」不算長,但那沉穩的建築風格莊嚴十足,難怪成為聖路終站。

第三天,以折衷的方式,坐車由發心門王子出發,走約七公里,來到熊野三山的最後一站─本宮大社。

由熊野川、音無川、岩田川匯集而成的沙州「大齋原」,面積約36,363平方米,就似飄浮在河川上的森林般。相傳熊野權現來到大齋原,以三顆月亮的化身降臨在這片空地大樹上,凡人遂立大齋原為「聖區」,在廣闊的神社庭園中,建起五個神亭,供奉以家津美御子(即伊耶那岐神之子、生命力之神)為首的神明,然後還有神樂殿、能舞台、文庫、寶藏、神馬舍等,甚具規模。誠心的朝聖者們,經過漫長的熊野古道苦行後,先涉水橫渡音無川,讓身體淨化,才進入這最後的聖區「大齋原」。

朝聖者們經過漫長的熊野古道苦行後,先涉水橫渡音無川,讓身體淨化,才進入這最後的聖區「大齋原」。
朝聖者們經過漫長的熊野古道苦行後,先涉水橫渡音無川,讓身體淨化,才進入這最後的聖區「大齋原」。

神的盆景手作

可惜在一八八九年,山洪暴發,洶猛的河水沖走神殿、寶藏等等,跟那智大社一樣,把本宮大社搬到現在的山丘上。尋古味,亦為成就圓滿,從大齋原走至本宮,跟嚮導由公路旁的小鳥居作起點,不涉水,輕鬆過橋來到大齋原;多年過後,河道雖然變化甚大,但沒有了神社的大齋原,卻有着河中沙洲的幻覺。或許是神的盆景手作,讓沙州變回神樹綠草的原貌;現在大齋原剩下兩座小石祠,惟待節慶時,才可感受昔日如蟻羣的朝聖者。

人流向着現在的本宮大社方向,繼續朝聖。大家先經過二○○○年建成的日本第一大鳥居,高三十四米、闊四十二米,以一百七十二噸的鋼料製成,鳥居氣勢不凡,昂然佇立,讓朝聖路上的眾人久不久在林道高台,如伏王子、見睛台,遠眺目的地,增強意志,繼續苦行進發。

再爬過一百五十八級石階梯,到達今日的熊野本宮大社,主祭代表樹木、生命力的家津美御子。大社就如聖土上的森林般,沒有速玉、那智大社的朱紅色,是跟大自然渾然天成的原裝木色,建築材料主要運用古道上的檜木、柏樹皮等等,配合複雜的接合技術,盡量避免用釘子,取原始風格,讓大社就似天然的存在於山丘上。

這裏跟那智大社又是另一種空氣,有着一股莊嚴氛圍。可是,突然一位外國旅人YouTuber揚聲拍攝,大煞風景,亦把大家拉回現實的旅遊世界。這處是世界級的著名景點,朝聖者只需完成西班牙聖道及熊野古道的「完走」要求,即可以在大社內擊鼓、領紀錄狀等。

這種「圓滿」,應該連神明都沒想像過的事吧。

朝聖者只需完成西班牙聖道及熊野古道的「完走」要求,即可以在大社內擊鼓、領紀錄狀。
朝聖者只需完成西班牙聖道及熊野古道的「完走」要求,即可以在大社內擊鼓、領紀錄狀。
「神を父、仏を母」,神佛習合,無分教派。
「神を父、仏を母」,神佛習合,無分教派。
每個地區的神的名字可能不同一樣,「夫須美大神」乃熊野地區的稱呼,一般廣稱為「伊邪那美大神」,另外亦是「千手觀音」。
每個地區的神的名字可能不同一樣,「夫須美大神」乃熊野地區的稱呼,一般廣稱為「伊邪那美大神」,另外亦是「千手觀音」。

熊野本宮大社、大齋原

和歌山縣田辺市本宮町本宮1110

編輯推薦
鄭煒鏵
鄭煒鏵、部分圖片由和歌山縣觀光交流課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完走熊野古道——體悟日之心靈聖地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