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定義:德昌里與蘇波榮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街道的定義:德昌里與蘇波榮

ft

英國建築師亨特(Bernard Hunt)說,街道才是最大的公共空間。街道的多樣性及混合功能是城市的特徵;但有時,要讓享用街道的每一個持份者,延續交往互動,卻會在「有幾阻街」、「點才算阻街」中存在矛盾,長久以來,更是一個公共空間使用權和官方執行街道管理的議題。

多年來實踐食物「自由定價」的素食合作社蘇波榮,最近宣佈於月底結業,這間小店長年隱沒在一個堀頭巷彎角——油麻地德昌里。這街道,每天進行著各種髒亂落後的街頭活動,也是街道的活力所在;蘇波榮亦曾將舖前街道變成自由空間,讓拾荒嬸嬸前來將紙皮摺疊分類、提供摺凳讓路人或食客隨意使用,更舉行過戶外放映會,拓闊了我們對街道的單一想象。

在蘇波榮舖前的檯凳,因擺放在街上,引起和鄰舖的爭拗。
在蘇波榮舖前的檯凳,因擺放在街上,引起和鄰舖的爭拗。

一條德昌里,容得下甚麼?

這一條位處繁囂鬧市邊陲的小街道,低調得像已被人遺忘。

在油麻地彌敦道,沿碧街往渡船街方向前行,穿過上海街、新填地街和廣東道,再在雙線車道的盡處拐往左,匯成單線的是德昌街。這條街道只有約不夠十個舖位的長度,路上主要聚集維修、建築機械工程的店舖。而緊接的轉彎路段,則是德昌里,常見好幾個機械佬、燒焊佬在路上工作,其舖前間或暫放一些工具架生,如長梯、摩打、水喉。

德昌街和德昌里,一橫一豎,呈一個L型,隱沒在堀頭巷的彎角。當有較多大型車輛駛進時,會有執法人員來處理阻街,那些機械佬和燒焊佬已經見怪不怪,「是樓上住客投訴的」。

另一邊的小彎角,寬闊的行人路面旁邊,是一家叫蘇波榮的素食合作社。晚上營業時,合作社的檯凳擺放在舖前;收舖後,幾張小凳會留在舖外,讓白天來散步的婆婆用來歇腳。而這幾張小凳,一周總有一天會被貼上黃色的阻街告票,警告需要在四小時內搬走。後來,執法人員的巡查愈見頻密,一周一次,甚至一周兩次,合作社和執法人員每每爭拗不斷,氣氛愈見緊張。

德昌里隱沒在一個掘頭巷的彎角,小彎角的行人路面特別寬闊,擺放着紛陳的物件。
德昌里隱沒在一個掘頭巷的彎角,小彎角的行人路面特別寬闊,擺放着紛陳的物件。

填海

白天,這裡沒有沸騰的人聲,只有斷斷續續的角鐵、燒焊、上落貨聲響。

德昌街的合興工程電油,是一家第二代經營的工業汽油代理商,約五百呎的長店舖,店內擺放一桶桶汽油,老闆林先生接獲訂單後,就安排貨車到舖前取貨,送往地盤。舖的外則是一條冷巷,靠著牆邊整齊排了一列列卡板,是運貨工具。

「阿爸先在德昌里開舖頭,是前舖後居,我就那裡出世呢!後來在碧街買了個單位,一家搬上去,舖又轉到德昌街,我收工只需步行回家。」五十歲的他,大半生都在這裡生活,見證環境變遷。「這裡一望出去,就是海,會嗅到海水的味道,街上好熱鬧。」德昌街曾是貨物起卸區,道路交通方便,可右轉出碧街,或左路可通往窩打老道,不過逐步填海,把海岸線愈推愈遠。

「舊時街口有士多、藥房,碼頭前全是賣熟食的流動小販,粥、車仔麵、魚肉魚翅,說甚麼有甚麼。人們買了以後就站在旁邊吃,也有人挨著碼頭的欄杆釣泥鯭。」他更聽過父親形容,早年這一帶曾因為風災破壞,有許多船隻受損,1906年政府決定興建油麻地避風塘,把移平官涌山得來的土石,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帶的淺灘。

隨著七、八十年代的土地重建及房屋政策的發展,油麻地避風塘開始式微,艇戶逐漸上岸生活,果欄亦不再靠避風塘運輸。上岸的艇戶把船賣掉往後,因要開發西九龍與興建西九龍走廊,運作六十多年後佐敦道碼頭便被徵用作填海工程用地,渡輪業務被逼於1998年取消,西九龍的填海工程把海岸線推出了差不多一千米。「填海後這裡不再熱鬧了。」林先生概嘆。

德昌街上的汽車維修店舖,舖前的摩打和維修架生是街道的記認。
德昌街上的汽車維修店舖,舖前的摩打和維修架生是街道的記認。

L型街:互相遷就

德昌街對出天橋,橫跨渡船街接駁到大角咀的大型屋苑,平日行人不算很多,小朋友愛在橋上跑跑跳跳。碧街有家紙紮店,有時會在橋上暫放紙紮模型,趕急起來,手作還趕緊在橋上埋尾,隨即又送去紅磡的殯儀館。好幾架垃圾工人的木頭車,井然地收納在橋底下,用以鐵鏈上鎖。警察日常巡邏,也會路經這條天橋,站在橋上視察下面街道活動。

宏光機械工程,就在德昌里的街尾。因經營建築用的鐵器工具,舖前擺放了地盤用升降機鐵門,平放疊成一棟,蓋上綠色帆布。「現在鐵也值錢了,拿去環保回收。不過,除非用吊機車,否則也運不走。」門前正在燒焊的盧先生,是個健談的人,他滔滔不絕,「最好不要被人投訴你阻街。不過,這裡多了新樓,有些住客當自己皇上,不喜歡就來投訴,又話阻路,又嫌多車。」這老工人關注街上的一事一物,說遇過食環巡查檢控,不得不弄清楚路段的空間是有誰來負責,免得有任何爭拗或犯錯。

「我聽過老闆說,樓上是舊唐樓,騎樓下的位置是大廈管理的。」昔日,有項挺有意思的交換條款,業主若想擴大整體單位面積,將露台延伸至沒有納租的官地上,就須造福人群,興建可供行人遮陰檔雨的騎樓。「即將露台伸展尺數與街道及露台闊度掛鉤。比方說,如街道闊度三十呎,露台闊度少於四十呎,凌空露台最多只可伸出三呎。雖則容許最多伸出達十呎,但對街道闊度要求卻提升至七十呎。」

他說,這一條掘頭巷,因不能吸引街外人流,租金較平,較適合小型工業經營。林先生說這條路曾是私家路,八、九十年代,建造業興旺,訂單很多,工人延伸到路面工作,「鋪前佔三分一(位置),店內佔三分一,很誇張。」林先生道,一臉自豪。到了晚頭十一點幾,開著大光燈趕工,不免惹來樓上住客不滿,但舊時的人都明白要揾食拼搏,只會從高處掉下水彈,不會投訴。「這條車路,十多年前,一邊設下泊車咪錶,於是另一邊的停泊車輛的車主,會在擋風玻璃上留下手電號碼,如有大型貨車進出,隨時應電話回來駛出讓路,大家互相遷就啦!」

德昌里也近年多了幾家地鋪租客,如標準貿易公司,專做大廈水管工程,老闆Simon Leung說,他做承辦商的生意,店鋪不必選在旺區,這一帶租金較平,合其心水;且如有水喉泵需要維修,他利用鋪前位置可以一手包辦。「不過,近來這裡開了幾家單車店,擔心會令租金上升。」

9
德昌里街尾的宏光機械工程,因經營建築用的 鐵器工具,舖前擺放了地盤用升降機鐵門,平 放疊成一棟,蓋上綠色帆布。

晚上自由空間

晚上,暈黃的街燈映照在德昌里的彎角行人路。一位拾荒嬸嬸,彎著腰,埋首於檢拾回來紙皮,她逐一分類、疊好;又試著從紙箱內的爛生過中挑來一些比較原好的,有時累了,就坐在路上的椅子休息。另一邊廂,在單車店和汽車維修鋪前,一群年輕人正在練習花式單車,或測試電單車引擎,好不熱鬧。

經常被食環人員警告及檢控阻街的位置,枱凳分成兩邊,中間自然留有空間讓行人通過。
經常被食環人員警告及檢控阻街的位置,枱凳分成兩邊,中間自然留有空間讓行人通過。

這個位置,也陸續多了一些結伴而來的年輕人,他們逕自走到素食合作社蘇波榮的鋪前,取來摺檯摺凳,再找個位置坐下來進膳。因店子細,大家都在露天堂食。這晚人多熱鬧,檯凳置於鋪前和對出橋低旁邊,像分成兩截,中間自然留下位置讓行人通過。食客也會自行讓出空間,留給拾荒的嬸嬸繼續工作。

「其實沒想到在離鋪前那麼遠進膳,也不習慣要self-service,哈哈!」在會計師樓工作的Jacky說。他跟朋友Karen在網上留意到這家素食合作社,覺得其食物自由定價、奉行素食的經營理念很有意思,特意前來一試。

晚上,蘇波榮的食客自行取來枱凳。
晚上,蘇波榮的食客自行取來枱凳。

至於蘇波榮的員工,是一群對公共空間有著不一樣想法的年輕人,他們希望街道的使用權,能夠由街坊之間協調制定,更想鼓勵街坊一起分享街道,例如,這晚,他們在在舖前舉行放映會,一家三口剛在彌敦道吃飯後前來這一帶散步,「看見有班人坐在路上,有點訝異,也有點驚,因為這一帶品流較複雜。不過其實這也未嘗不可,最緊要唔好飲酒食煙。我是第一次見到播放的紀錄片,題材那麼高尚,也幾好。」

這或許也經挑動了一些人的神經線。合作社偶然會面對食環人員的阻街檢控和巡查。他們曾在臉書上交待對使用公共空間進行的試驗,「主要講番我哋一直有同附近舖頭和使用者協調,實際人行到車過到不應算阻,應該平衡各方使用者的需要等。希望食客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來幫襯是支持甚麼。」

「現在租金貴,經營空間那麼小,不使用公共空間資源是生存不到,或那視乎你有幾阻街。但一條有好多人用,甚麼方法才是大家接受?如果有食環人員來檢控,我會站起來,繼續吃;或說是家住附近,特意來戶外晚餐,支持這素食合作社。 」食客Jacky說。

蘇波榮以自由訂價的理念,吸引不少網上年輕人前來捧場。
蘇波榮以自由訂價的理念,吸引不少網上年輕人前來捧場。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