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元崎嶇路】復元之路 道阻且長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精神健康

【復元崎嶇路】復元之路 道阻且長

17.01.2015
明周攝影部
32

Recovery一般被翻譯為「復元」, 意味着「恢復元氣,從頭開始」的意思,而「元」字亦含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意思。「復元」強調「元氣」,指的是過程中萌生與生命力的再現,不只衡量康復者是否回復原來的狀況(復原),更着重自我接納、個人經驗及成長的過程。本土化的復元概念包括十一個元素:(個人層面)個人化、自主與選擇、責任、康復者參與;(支援層面)家人參與、朋輩支援、重視個人優勢、尊重與反污名;(普及層面)整全性、起伏中成長,以及希望。

康復者融入社區,與街坊一起學習瑜伽。

康復者融入社區,與街坊一起學習瑜伽。

利民會總幹事馮祥添指出,不能再將精神病簡單醫療化,可用中醫「複方」觀念來面對精神病。過去以醫生為主導,如今發展到多領域介入,例如房屋署、家人、醫生、心理輔導、社工,不只是開藥,而是培養盼望,重建生活。

然而,這條復元之路,落實到現實社會中,卻不如想像中平坦……

青山醫院內,院友留下的作品,抒發他們的內心世界。
青山醫院內,院友留下的作品,抒發他們的內心世界。

綜合社區中心難落腳

2010年社署開始提供一站式、以地區為本的社區支援復康服務「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以下簡稱「綜合社區中心」),並推展至全港十八區共廿四個服務點。然而,調查卻發現,四成人拒絕在自己的社會安置復康設施,多間中心的選址迄今仍未落實。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更表示,不少中心只能臨時租用商業樓宇、或與其他NGO合作借用地方,對於原本已是社交退縮的康復者而言,歸屬感難以建立。

新生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安泰軒」,落戶於旺角鬧市實在來之不易。油尖旺很少公共屋邨,尋找會址大費周章,遍尋各種私人樓宇,三年多時間方在一個空置的補習社落腳。最初租用位於彌敦道的商廈做辦事處,但業主規定只能作為職員辦公室,康復者不得前來。諷刺的是,辦公室隔壁就是一間財務公司。當時中心職員約見會員時,只能在麥當勞、公園,或者借用其他NGO辦公室,因此經常拖着行李箱裝住活動器材。

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說,真正的康復網絡,應該是勞工、土地、醫療、福利、教育、住屋、就業、法例等方面的政策都需要整合。可惜目前香港精神健康服務缺乏政策。
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說,真正的康復網絡,應該是勞工、土地、醫療、福利、教育、住屋、就業、法例等方面的政策都需要整合。可惜目前香港精神健康服務缺乏政策。

「與康復者日常接觸,才會消除誤解。」 羅德明發現,大眾受報章報道影響,把精神病和暴力罪行連繫起來,認為康復者很可怕,需要隔離。或以為有了綜合中心,會積聚更多「這種人」。「可是康復者本來就住社區,就像區內有消防局也不會
令火警增加。」

「精神病患者會令社區變得危險嗎?他們受到照顧才安全!」馮祥添說,大眾一般誤解精神病人有暴力,但其實更大部分患者是自殘和自殺,遠多於傷害別人。同時,康復者不會昨天一停藥今天便馬上復發,因藥效是長期的,不記得吃一兩次不會有問題,需要身邊人觀察不穩定狀況才可以避免突發事件。 如果康復者已經穩定,基本毋須特別小心翼翼,只需視之與普通人一樣。「『我感冒』不害怕告訴別人。但『我患精神病』卻那麼羞於令人知道?精神病康復者首先不要自我歧視。」

利民會於1984年在香港成立,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綜合職業復康服務、 住宿訓練服務、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家屬支援服務等。總幹事馮祥添指出,不能再將精 神病簡單醫療化,可用中醫「複方」觀念來面對精神病。
利民會於1984年在香港成立,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綜合職業復康服務、 住宿訓練服務、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家屬支援服務等。總幹事馮祥添指出,不能再將精神病簡單醫療化,可用中醫「複方」觀念來面對精神病。

真正的復康網絡

回顧政府對精神康復者的支援,落實到社區則面對重大的壓力。由社署制訂綜合社區中心,服務包括偶訪服務、外展服務、個案輔導工作、治療及支援小組工作、網絡服務,包括社交及康樂活動、日間訓練、外展職業治療服務、舉辦教育活動……但羅德明指出,這種「一站式服務」簡直一網打盡,無論少年婦女老人的精神狀況都要回應,工作量與日俱增。若想深入發展專項例如老人精神病,也因人手問題無法展開。

程志剛則說,以往每位社工負責五十個個案,現在卻要負責七、八十個,且個案仍在不斷增加,同時還要做公眾教育和小組活動及外展。中心每年要服務1,000個會員,重點針對病識感差或者情況不穩定的康復者,而精神病本身常有起伏,對於一些情況較穩定的個案,他們極需要社交聯誼網絡,卻可能因為活動少了、互動少了而漸漸流失,在遇到壓力的時候,也無人第一時間知道,增添病情復發的機會。

醫管局現時共有3,607張精神科病牀,隨着由住院照顧轉而至社區照顧,意味着康復者需要更多的社區服務作支援。程志剛認為,現況未能配合社區為本的復康服務的轉型。現時,本港中途宿舍只有1,500個宿位,輪候期由半年到七個月左右,長期護理院則要輪候三年左右。醫社間的合作和服務銜接亦十分重要,但現時醫管局並不會將所有離院個案均轉介至地區中心。個案經理主要跟進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大多數為期一年,之後未必會將個案轉介到NGO。根據幾年前的數據,只有6%出院個人會轉介到精神復康照顧服務中。加上病人及家屬不熟悉社區服務,病人出院後仍缺乏全面續顧服務。

中途宿舍內,義工和舍友一起營造的色彩空間。
中途宿舍內,義工和舍友一起營造的色彩空間。

「所謂社區為本,並非將復康設施擺放在社區當中,而是整個社區一起接納康復者,一起投入照顧。真正的復康網絡,應該是勞工、土地、醫療、福利、教育、住屋、就業、法例等方面的政策都需要整合。可惜目前香港精神健康服務都是非政策性而是回應性的,出事了再處理。」程志剛說。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曾指出,實施精神健康政策實非單一政府部門的職責。但目前食衞署、勞福局、醫管局和社署各自為政,缺乏統籌、監察、成效管理及問責機制。該議會認為,政府不止要繼續加強、改善精神健康的服務,亦應與持份者共同制訂長遠政策,設立一個有權有責的精神健康公署,就人手及其他資源要求作更好的規劃,確保跨界別的協作及提供綜合精神健康服務的質量,能夠切合市民的不同需要,並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權利。

康復者在藝術治療課完成的作品
康復者在藝術治療課完成的作品

中途宿舍的作用

所謂安居樂業,穩定的居住環境,無疑可以為康復者重返職 場鋪墊一份安心。「以前住家裏,情緒不好時候脾氣暴躁,而自 己不自知,容易與家人吵架會傷害感情。住宿舍之後,與家人關 係改善了,且慢慢適應過規律的生活,學習自理。」Leon(化名) 住院時便開始申請中途宿舍,半年後才有宿位,入住了李鄭屋邨 中途宿舍。患精神分裂症曾令他保不住工作,影響了生計,婚姻 也受挫。入住宿舍一年,找到了保安員工作,生活漸入佳境。

Leon說,住宿生活令他學會自理,同時也改善了與家人關係。
Leon說,住宿生活令他學會自理,同時也改善了與家人關係。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主任(服務)余健新說,中途宿舍也是 重要的社區資源,康復者如果出院後立即回家出現困難時,中途 宿舍將作為安全過渡,為期兩三年。大部分康復者對自己的病不 完全認識,出院後未必有準時吃藥,宿舍的生活將慢慢建立病識感。有的康復者在發病期間與家人關係破裂,或者難以與家人相 處,宿舍便令緊張的家庭關係有緩衝的空間。

心理衞生會李鄭屋邨中途宿舍,希望營造家的感覺。
心理衞生會李鄭屋邨中途宿舍,希望營造家的感覺。

文章選自《明周》2410期封面故事《精神病患 復元崎嶇路》。

本專題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 「2016年度卓越新聞獎」之「榮譽卓越專題特寫獎」(Honorable Mention)

 

明周攝影部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精神健康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