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無疑是一部時光機器。
秋風不燥,行逛街上,撲鼻而來的糖炒栗子、熱朱古力、肉桂卷……聞起來溫暖卻撩人,擾動了思緒和欲望;但我們都深知道,唯有家裏待着的湯與飯,那氳氣裊裊的熟悉香氣,才叫人最感到溫暖和踏實。
寧可食無菜,不可飯無湯。湯既為廣東人其中一項飲食「文化」,即寓意着一種「約定俗成」,當中包括湯料組合的承襲,如西洋菜總搭鴨腎,青紅蘿蔔總搭粟米,蓮藕章魚總搭花生眉豆;以及內斂父母傳遞關愛的「暗語」。但亦因為湯的模樣百年不變,能隨時把我們的記憶拉回童年,那曾經與父母、親人圍枱吃飯的熱鬧氛圍。縱然見識隨年紀漸長,喝過中菜廳的花膠燉湯、拆魚羹、水魚湯……家裏的湯也許未能滿足舌頭,但它可愛在樸實如一,可在日常中追回停住的時光。
今期我們以四個溫馨的故事,勾勒出廣東湯的輪廓:柔與烈、鹹與甜、傳統與創新……湯的世界很大,不但盛載「不時不吃」的養生智慧,也容納了很多對母子、母女、夫妻的感情,超越單純的味覺享受。
雖然疫後生活物價上漲,為一家人熬一鍋湯,買一趟肉腱、蔬菜、南北杏等已動輒過百,但那回憶、那關愛、那叮嚀,卻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