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才是我的「家」?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透徹的明白:自己的生命及學術,與這個疑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當他年近九旬動筆寫回憶錄,也是從家出發敘事,並以家為書起題:上冊名為《家園何處是》,下冊則是《心安即是家》,兩冊書近月接連出版,上下冊拼合,呈現出的是一個大學者從無根到尋獲歸宿的悠長一生。
從前,對王賡武認識不深。僅是在港大讀書時,不時到「王賡武講堂」上課,以及讀過幾篇王賡武關於流散華人的學術論文,然後大概知道他曾任港大校長,是位專門研究當代中國史、海外華人、國族主義的大史學家。讀畢兩冊回憶錄,對王賡武人生和思想發展,算是多了幾分了解。
上冊《家園何處是》主要是王賡武自述從小到青年時期的飄泊無根。他一九三○年在印尼出生,中國人父母隨後帶他定居英屬馬來亞怡保。在馬來亞,家中的父母一直教他漢語讀古書經典,在外頭,他卻在學校學習英語,看英文小說,在街頭遇上多元的民族文化。王賡武的少年時代,深受家人的影響,一直有種想像的「鄉愁」——好像他終究要返回中國,「等待前往中國以及重返馬來亞,這兩者形塑了我的人生,影響遠比我意識到的還要深刻。」
從小受中國文化薰陶,卻身在馬來亞不一樣的社會,混雜的身份認同並存在王賡武心中,也讓他時有困惑。難料的是時局的劇變。當王賡武隨家人一九四七年抵達中國,並入學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一年,又因共產黨在內戰得勢,而轉學到新加坡馬來亞大學。王氏一家回到中國落葉歸根的美夢頓然從此碎滅。
上冊記錄了王賡武少年時代的家鄉夢滅,下冊則續講他返回馬來亞讀大學的個人生活與學術生涯,內容豐富。相比上冊,下冊對一般讀者而言應更有意思,首先《心安即是家》中的王賡武已經成人,思想日漸成熟,主動性亦更強,文中除了生平也更常摻雜個人對歷史學和東南亞政局的見解看法 。而且,下冊是和他已故的妻子林娉婷合著,二人文字相輔相成,展現了他們動人的深厚感情。
王賡武寫道,回到馬來亞後廿年,「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讓馬來亞成為我的國家」。讀大學的時期,作為「馬來亞人」,他會創作詩歌,想像文學如何能建立馬來亞民族國家,他也創辦社會主義學會,討論政治,身邊不少滿腔熱血想改變社會的青年,他們當中也有因政治被捕。同時間,他也萌生投身歷史研究的興趣,大學後繼續留學英國苦讀博士,並一步一步鐨研漢學史學,成為南洋華人史的權威。
然而,為了學術生涯,王賡武總無法駐足安頓一處,傑出的他獲各地大學邀請,以致他和家人長年旅居各地,時在吉隆波,時在澳洲,時在香港——而妻子娉婷從沒怨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她跟王賡武說:「我們住在什麼地方,那裏就是我們的家。」王賡武另有自己的答案:「家可能與大學有關,在那裏我可以自由地提出我感興趣的問題。」自在,自由,或許就是成就一個「家」最重要的感覺。
王賡武回憶錄
出版:中文大學出版社
《家園何處是》(上卷)
作者:王賡武 譯者:林紋沛
《心安即是家》(下卷)
作者:王賡武、林娉婷 譯者:夏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