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類維持健康的重要元素,我們需要它,但更多時候是毫不吝惜地浪費它,製造大量廚餘。以美國為例,約有40%的食物生產後不曾被吃掉就已經被棄掉,導致每天平均約有3.65億磅的食物未經進食就直接被棄置。而近在本港,根據「地球之友」的數據,每天也製造大概3000公噸廚餘,小小一個彈丸之地卻比韓國及台灣產出多約三成的食物垃圾。 這些被遺棄的食物,腐壞後除會產生異味,其實還會釋出大量如甲烷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極大的負荷。不少環保組織為了減低污染,試圖找出處理廚餘的最佳辦法。不過講真,與其浪費資源去消除垃圾,為何不直接從源頭入手,阻止食物慘變廢物?
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就基於這個概念,在校園裡裝上了一個名為「Food Cam」的食物分享裝置。用家可將吃不完的食物放在Food Cam下按鍵拍照,照片就會直接上載到社交平台及透過電郵傳送開去,藉此召喚心思思想大快朵頤的朋友到Food Cam前自行領取食物。不少用家表示,Food Cam成功引發連場的「飢餓遊戲」,只要訊息一出街,人群不消30秒就會蜂擁而至!這個發明不但可以減少浪費食物的機會,還可以聚集學院大樓內的人,比起社交平台更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無Food Cam 就靠改變生活習慣入手
曾有針對生活習慣的調查發現,用雪櫃儲存食物反而會製造更多食物垃圾。雪櫃的發明,本是希望延長食物的壽命,但調查卻顯示,正因人類過分依賴雪櫃來存放食物,其價值反而更容易被忽略,很多時候甚至被擺放至腐壞變質也勾不起大家的注目,最後淪為吃不得的廢料。為免「悲劇重演」,大家就該在購買食物或決定外賣回家之前,三思食物是否能在短時間內被吃掉,並且為食用期設定期限,甚至在雪櫃上貼上記事貼以作提醒。
除了雪櫃,原來餐碟的尺寸跟廚餘的關係一樣密不可分。由Brian Wansink及Koert van Ittersum博士著手研究的“Smaller Plate Study”就曾經提出一個理論:「使用10吋餐碟比起傳統的12吋餐碟進餐,在不影響食客滿足度的情況下,有效減少大家的進食量,從而直接減少食物的浪費,避免眼闊肚窄。」換句話說,如果將理論引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我們進餐時可考慮使用尺寸較小的碗碟。
(圖片來源自Vox Youtube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