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市場】後記:在現今的社會氣候,藝術市場有辦法獨善其身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香港藝術市場】後記:在現今的社會氣候,藝術市場有辦法獨善其身嗎?

邦瀚斯拍賣行在香港預展本季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拍賣會的重要
拍品:Picasso的肖像油畫傑作《戴淡紫色貝雷帽的女子》(1937),其中
描繪Picasso的繆思女神Marie- érèse Walter。

出於興趣,又或工作關係,這兩年我觀賞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有大師巨著手筆,有來自中國和海外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藝術創作,也有本地藝術家回應當下處境的作品。

雖然藝術的技藝境界自有差別,但我看藝術時,總是樂在其中,愉悅享受,也從中得到啟發,反思歷史、現在與未來。這是藝術的力量。

有機會在香港看到那麼多不同類型、不同內容,但美學自成一派的藝術作品,實是多得近廿年香港的藝術市場地位日益上升,本地藝壇的多元發展,還有眾多新藝術空間的落成。於是,看到近日圍繞着M+、藝發局、大館的爭議,我不免擔憂:將來人們是否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在香港自由地展示藝術,自由地觀賞藝術,而看過喜歡、想收藏己有的話,也可自由地購買藝術品。

長達一年半的疫情,也對藝廊造成重大打擊,令香港藝壇風景的前景再添未知之數。

這期談「藝術市場現狀和未來」,將「藝術」和「市場」兩個範疇一併討論。兩者承載着的價值觀迥異,藝術代表着人文精神,市場代表着消費經濟,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又相互結合交集。藝術市場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香港藝術市場面對的現實是:一個左右着香港未來的「國安法及後疫情時代」。

在政治社會形勢急遽轉變底下,無論藝術還是市場,都無法獨善其身。

大部分受訪者表達了對本地藝術市場的信心,部分有些許憂慮,而藝評人則對此種陰霾密佈下的樂觀主義現象作出解讀。

但無論如何,人們總希望看見香港成功,繼續保持着其自由開放的環境,一直蓬勃發展。這種未來能否實現,還看今日的人怎樣應付現狀,有多相信市場,有多相信藝術。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