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時間(一)之生於黑暗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存在與時間(一)之生於黑暗

23.11.2016
趙賦禧,貝浩登(香港)畫廊及上海外灘美術館
rere

首次看菲律賓藝術家谷口瑪麗亞(Maria Taniguchi)的「磚畫」,瞬間被其無以名狀的力量所懾。沉厚的黑牆,沒有美術館其他作品般亮麗張揚,卻更如生命的能量,暗自流淌。去年獲得Hugo Boss亞洲藝術大獎的她,不到四十歲,短短數年在國際藝壇上嶄露頭角。年輕硬朗,談到創作卻侃侃而道抽象概念。藝術於她宛如一場生命的儀式,「這關乎物質與我們身處的所在的思考。」一位自覺的藝術家,持續探索同一命題,於是我們看見形式嚴謹,反覆挖掘物的始源的作品。

(創作經年的系列《Untitled》(2016),是谷口瑪麗亞最重要的作品。)
(創作經年的系列《Untitled》(2016),是谷口瑪麗亞最重要的作品。)

生於黑暗

谷口瑪麗亞蓄着齊整短髮,穿着簡單,靜靜地坐在畫廊的會客室內。窗外大片陽光照向她,有種別樣的明淨。她說話時卻流露銳氣,每字每句都篤定無比。這種倔強大概與兒時經歷有關。「小時候,曾有一兩年的時間,我總在黑暗的環境裏做功課。只有蠟燭照明。」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南亞國家相繼解殖獨立,菲律賓在八十年代仍處於獨裁統治的陰霾,直至1986年的人民力量革命才推翻獨裁政權。生於1981年的她,雖成長於遠離首都馬尼拉的朗芒芽地,仍受時局動盪影響。

掩映殘光,塑造了她對光的關注。她說,作品置於畫廊空間內,光的折射,還有陰影,也在在影響觀者對作品的感受。細微的思考自小練就。母親同是藝術家,畫油畫與造雕塑,如今她又走在同一道上。「我小時候不希望跟母親相同,因此會刻意做些別的事情。但後來發現,我只想做藝術創作,也只能做此,一切也很自然而然。」當我提到她最終成為一位藝術家,她點頭,然後重複說到:“Finally”,莞爾一笑,深深呼一口氣。

一切自然而然。高中已就讀藝術學校,唸菲律賓大學主修雕塑。但她直言,大學時代所唸的雕塑課程十分傳統。「我們學習的是很直接的方法,例如如何製作總統的雕塑。直到後來唸碩士才了解多點雕塑在心理結構上的可能。」她坦言,菲律賓的藝術教育並未完善。因此她負笈倫敦,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修讀藝術碩士,思考雕塑的空間與物質等形而上課題。

「在英國唸書,最重要的是,那種經驗讓你知道別人另一種觀看事物的框架(framework)。他們所關注的與觀看的也跟馬尼拉很不同。」但她補充,這些皆是表層之別,若論及物質性的思考,對她來說,兩地的差異甚少。

如今她重返菲律賓創作。「身份不是我特別關注的議題,這不是我創作的前設。但我生活於菲律賓,我創作的不就是『菲律賓』的藝術嗎?」

float_08d-2501
(錄像作品《Figure Study》(2015))
趙賦禧,貝浩登(香港)畫廊及上海外灘美術館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