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董啟章
熱門文章
董啟章
Ghost on the Shelf
ADVERTISEMENT

宇宙覺醒與愛的能量

16.07.2020
圖片由作者提供

當壞時代來臨,人很容易會感到驚恐、沮喪、絕望和虛無。生存的意義被催毀,人生變得沒有價值。壞人當道,好人受苦,世界根本沒有公義可言。任何信仰、體系和制度,也無法再取信於人。個人的解脫之道似乎只有了結這生命。而集體的解脫之道,就是期待人類的滅亡。作為一個整體,人類對彼此和對地球壞事做盡,罪責深重得無可償還。成為厭世者似乎是最順理成章的事情,也代表着人最後殘餘的良知和慈悲。

然而,也有人在親身經歷過歷史最惡劣的階段,對世界的信心卻依然沒有絲毫動搖,相反還堅信人類正朝向更美好的境界邁進。上次我們談及的德日進,就是這樣的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過救護兵,見證過戰場上的慘況。後來到中國從事考古和地質研究,在華逗留的十幾年,正值日本侵華和二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也沒有令他對人類絕望。這除了因為他是一個信仰者,也同時因為他那科學家的視野。

感性經驗直接震撼我們的神經,理性視野卻幫助我們把經歷放在客觀的比例尺度上。德日進以生物演化的尺度看人類的經驗,個人生活的喜憂、以至於集體層面的衝突(如戰爭),也變得微不足道。這不是說個人和社會的福祉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要把自己鎖在一時一刻的困境中,而忘記或者忽略了更根本的東西。有信仰的人們就是靠這樣的東西,捱過了歷史上無數的黑暗時期。而信仰並不一定指宗教,也可以是其他超越的信念。

德日進並不是用宗教去解釋科學,也不是用科學去解釋宗教。他相信宗教和科學本是一體,殊途同歸,最後必然會匯流融合。他毫無保留地支持演化論,以及科學界對於宇宙進程和構成的觀點。不過,他反對生物學界關於盲目隨機演化的主流理論,認為演化具有特定方向和目的。因此,智慧、思想和自覺意識的出現,是演化當中的必然結果,而人類就是這必然結果的最高體現。德日進極力以科學概念和語言去論證他的觀點,但仍難免令人覺得是人類中心主義。但德日進的觀點正正是,人類之所以能反身發現和認識「演化」這個事實,說明了心智在這一時空點上達至圓滿。人類就是演化對自身的自覺,是生命的終極覺醒。

德日進最大膽的假設,是把意識的萌芽追溯到物質的起源。他認為在原子當中,已經存在某種極為幾微的心智能量。物質的能量遵守熱力學定理,也即是宇宙能量守衡,不增不減。但心智能量卻超越物理限制,隨着演化而不斷創生、增加,而且造就了愈來愈複雜的有機體,直至超過某個門檻,意識或思想突然出現。人類就是這個心智能量演化的最終產物。由人類所構成的心智層(Noosphere),在生物層(Biosphere)之外包裹着地球。當這個心智層日漸成熟,人類的意識便會趨向融合,成為一個整體意識。不過,德日進強調這個整體意識和政治上的集體主義不同。政治上的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完全泯滅個人的特性,把人異化為機械部件。相反,精神上的大融合不但保留了個人的人格(personality),甚至是令人格得以成為人格的條件,因為這個整體趨向的中心點,就是創造一切的人格神(Personal God)。神在個體內,個體在神內。人格不會被壓抑和泯滅,相反卻得以完成。這個稱為Omega Point的境界,就是演化的終點。

德日進的心智理論沒法驗證,完全建基於對現象的觀察和詮釋,在科學界很可能會被譏為天方夜譚。雖然最終和信仰結合,但他沒有讓信仰對科學作出超自然的介入,而是把信仰的本質—精神性—設置在物質的最初和最基礎處,以及最後和最終極處。所以,就方法論來說,德日進沒有違反科學。他對科學精神和方法的堅持,換來的是教會的約束。《人的現象》在他生前一直沒法得到出版許可。教會在意的並不是他的科學研究,而是他試圖把科學和神學融合,因為這侵犯了正統神學的領域。對修會宣誓服從的德日進雖然心有不甘,但沒有違抗命令。

德日進的理論並不是那麼容易令人信服,但卻相當迷人。我心中最大的疑問是,他似乎混淆了精神性和所謂的「內在能量」。由於嚴格採取科學的進路,也即是對於現象界的觀察和研究,他把心智(意識、精神、靈魂)視為一種能量,也即是形而下的物質界的現象。可是,在哲學上,心智不可能是能量,而是屬於形而上的超越本體。神、靈魂、精神、道德、自由意志等,全都是形上學的觀念。把這些觀念視為能量,便會把它們拖進形而下的物質界。我不知道這是因為德日進對神學和形上學不熟悉,才產生這樣的混淆,還是,他本來就是有意識地打破傳統的界限。也許,把神和靈魂物質化,才是教會對德日進的思想有所保留的最重要原因吧。

在面臨個人和社會的艱難時期,我們更需要視野。視野由歷史時空開始擴大,直至宇宙洪荒。終極的關注未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當前的問題,但可以給我們一個宇宙人生中的定位。有了這個定位,我們便可以約略判定眼前所面對的事情的性質、規模和比例。到時或取儒家的奮進神精,把宇宙事視為自己分內事,一一加以負責和承擔;或取道家的逍遙自在,遊心於天地萬物;或取基督教的大愛願景,背上生命的十字架,寬恕你的敵人;無論如何,都比終日惶恐不安,怨天尤人更有意思。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