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數最不受市民大眾歡迎的專科醫生,腫瘤科定必榜上有名,有些朋友甚至視腫瘤科醫生如勾魂使者一樣,最好敬而遠之,人人避之則吉。
經常在不同社交場合中,跟初相識的朋友交換名片,很多人都會因為你名片上的 「腫瘤專科」四個字,將笑臉變成眉頭深鎖,若果再加上一句 「很高興認識你,期望很快再與你見面」之類的客套說話,立刻換來對方的瞬間沉默,然後就是一連串心底裏對家人的溫馨問候,將情緒氣氛推向極致,之後便整晚消失於你視線範圍之內。
類近的例子可謂多不勝數,偶爾也會出現在親戚、朋友或舊同學之間。聽得最多的是 「希望一輩子也不用找你幫忙」或者 「啋~ 要找你幫忙就真的大吉利是了」彷彿跟你劃清界線後,就有金鐘罩護身,永不生病一樣。其實,這種鬼見愁形式的相處,也有優點,可令親朋好友隨便問一問(如痔瘡痛,流鼻水,如何減肥,便秘等處理方法) 減少很多,間接解決醫生工時長的問題。
有時遇到比較好奇的新朋友,見面就如發現外星生物一樣,最愛問 「你為何會當上腫瘤科醫生? 工作性質是否很絕望灰心? 對病人去世是否已經很麻木? 」等等。 雖然我們都身經百戰,對此等問題見怪不怪,但選擇醫生作為終生職業,目的都很老土,就是救急扶危,醫治傷患,那管是腫瘤,炎症或創傷呢。有時也會反問自己一句,若我不當腫瘤科醫生,有誰願意當呢??癌症病人又由誰來照顧呢?
出現以上情況,源於大家對癌症的恐懼和不了解,仍然保留幾十年前粵語長片年代的固有思想,以為咳血就是癌症,癌症就是絕症,患癌就如同踏上不歸路。其實現今醫學倡明,癌症治療日新月異,效果理想,癌症不再是 「無得醫」或 「等死」。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佈的資料顯示,2016年香港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乳癌等,超過7成新確診個案屬於第一二三期。如身體適合接受治療,根治機會超過九成,即使是第四期的擴散性癌症,如屬有限度擴散,根治機會仍然不低,縱使是大幅度擴散,部份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後的生存期中位數,由十多年前的六個月,已延長至現今的三至五年。隨着醫療科技繼續發展,人類健康意識提高,相信不久將來,晚期癌症亦很快會成為如高血壓,糖尿病一般的慢性疾病。
若果閣下有機會認識腫瘤科醫生,不妨考慮跟他閒聊一下最近火熱的電視劇,或者那一家車仔麵比較惹味,你會發現,其實腫瘤科醫生也不是想像般陰沉和麻木的啊!
謝耀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最擅長帶領病人跟腫瘤搏鬥
閒時最愛遊走於美食和運動之間
擁有超過40年烹飪和掩飾肥胖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