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扎記】東、西醫學能同途 患病甚艱難(六之六)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診療扎記】東、西醫學能同途 患病甚艱難(六之六)

17.10.2019
汪划
6_1

一個穿著白袍男走近七十多歲的陳伯(化名)牀邊,睡得正濃的他,邊擦眼邊問:「醫生你不是剛來過檢查了嗎?」

白袍男笑笑說:「我不是醫生呀!我是營養師。」接着,又換來另一位穿白袍女經過,陳伯揮揮手向她說:「姑娘、姑娘,我想落牀去廁所,你幫幫我。」

在旁的「正牌」護士指着身旁的白袍女說:「佢係醫生依家做緊嘢,我一陣過來幫你啦!」

以上情節,純屬個人在病房觀察,而這叫人搞不懂身份的戲碼,不時會在病房內在上演。

6_3

白袍的神奇力量

曾幾何時我跟陳伯一樣,以為披着一件白袍,臉戴厚厚眼鏡,打領帶,頸掛診聽器模樣的便是醫生。但人到中年病漸多,加上家人常出入醫院,才發覺現醫護職系的服裝已大有不同。

自2015年3月,醫管局公布,為令病人容易辨認醫護人員的身份及職系,這數年間陸續為轄下公立醫院的醫護提供新的工作服。從醫管局網頁查看,原來新設計的四款工作服包括:粉藍色(醫生)、紫藍色(護士)、深藍色(藥劑)、淺紫色(專職醫療)。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的工作服,從外觀上看,讓沉悶的病房多帶一點色彩,也確是較容易辨認。但畢竟醫生的白袍制服的專業形象,太深入民心,加上這些工作服不是完全替代醫護制服,不同醫院又有一定差別,醫護也按需要而自由選擇,對很多年長病人來說,就更難分辨別。

至於何解醫生多是穿白袍,而不是其他顏色,原來當中除了實用的功能性,還有其深遠意味。穿白袍除了能給人專業印象外,也有實際需要。從事醫療行業,要照顧病人時,常強調要衞生要清潔,如穿白色,稍有污漬便容易發現,減低病人感染的機會。

這要追溯到十九世紀,早年的醫生是穿黑色衣服看病,而除正規訓練,也有很多江湖術士,秘方煉藥之類。但到該世紀末,因科學急速的發展,醫學開始講求具科學理論基礎及實證支持,不再純粹依靠個人經驗,加上發現細菌傳播的途徑,在外科手術上開始注重消毒無菌程序種種因素,為了突顯醫生的專業性,便改而與科學家一樣是穿上白袍,用以強調醫學上也具科學精神,以及白色代表純淨、公平公正。

雖然醫生穿白袍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但現代西方醫學已在世界扎根,迅速發展,在香港也成我們日常看診治病的主流。

千年老祖宗的智慧

最近患上感冒的我,身邊同事朋友,總會關心一問:「睇咗醫生未呀?」通常這類小毛病,很多人都會看西醫,吃粒小藥丸,盼求身體快點復元,不過吃西藥副作用多,經常令人昏昏欲睡。故現在我反而改去看中醫,雖然治療進度稍緩,但治病兼可調理身體。

6_1

跟西醫事事講求實證理論大相逕庭的中醫,其實已有上千年歷史。不過,在香港多年來由培訓到整個醫療體制都是以西醫作主導,而早年中醫是一直被受忽視,只是為輔助性治療或民間智慧。自1988年成立中醫藥工作小組,中醫藥開始備受注目。1995年更成立香港中醫藥發展籌備委員會以促進、發展及規管香港中醫藥。籌委會設立中醫評審和規管制度,包括中醫註冊、考試和紀律等等,而不久將來,中醫醫院便會落成,為民眾提供服務。

不過相比內地,甚至台灣,香港中醫藥仍是發展較緩慢。

台灣中醫醫院照顧全面

想起台灣的中醫服務,始於好友C說到罹患乳癌如何作保健開始。自完成了西醫的治療方案後,病情穩定了,朋友C便想中醫作長期的調理。

跟香港不一樣的是,台灣除了有中醫診所,大型醫院有中醫部或叫傳統治療外,也有中醫醫院為民眾提供各類中醫門診及住院等。朋友C便去看聯合醫院中醫醫院的「癌症特別門診」。由於健保也補助,故一個月藥物及自費藥物,約一千多新台幣(約數百多元港幣),當然各人病情有異,可能收費也有別,這就難以統一標準。

不過,那天跟朋友C作陪診,由於是初診,雖有預約,但癌症門診是由該院院長親自應診,故也大排長龍,起初還擔心要等很久。但他們先安排另一位中醫來,花了半小時詳細地把朋友自發病經過及日期、做過哪些治療及現時身體狀況等等,逐一輸入電子病歷內,非常細心。

經過一輪等候,朋友C終見到院長一面。同樣只能跟他有幾分鐘約會,繁忙的院長身旁身後都有醫學生或助理相助,起初還以為這位大忙人,草草打發朋友便算,怎知經過把脈及問診後,他開口說病況之餘,還安慰朋友說:「西醫未必有進展就由我們中醫來治療吧!不用擔心!」

6_2

匆匆完成問診,說時遲那時快,在旁的護士小姐已安排好下次覆診日期及時間的單子,遞到朋友C面前。還以為完成取藥便離開,怎知有另一年輕女中醫師把朋友叫住,把我們帶到5樓一隅。5樓除了是病房樓層,原來還有一個休息區。年輕女中醫指這兒無論是病人或家屬都可上來休息飲食外,最重要是會有數位註冊中醫師駐足,病患如對中醫治療上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向他們查詢。如應食哪些補健品,是否應該做運動,等等。

由於朋友是癌症患者,醫院還贈送一本由院長與其他中醫師撰寫有關中醫如何看待及治癌症的書籍,希望教育病患,對中醫治療癌症有更正確的認識及觀念,並與之同行。

當朋友C詳談其病時,身邊數位熱情的義工更向我派發健康飲食資訊的單張,還有電話歡迎隨時致電查詢。及後,朋友告訴我,院長原來畢業於雙修中、西醫學學位。早年他也是個西醫,但因緣際會再正式執業成中醫。其實,現時台灣眾多醫學院,部分醫學生是需要中、西醫雙修學位,並且兩部分均要達標才能畢業。

醫學貫通東與西

由於對西醫也有認識,故當朋友C拿着西醫的醫療報告、服用的藥物、罹患癌症的種類及特性、影象掃描等,中醫也會有所認識。除此,他們更有宣傳單張去教育市民,如哪些中藥與西藥一起服用會有哪些影響及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他們藥房更設有藥物回收,希望減低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機會。

離開5樓,當朋友排隊去繳藥費時,有位年約五十的中年男,在旁建議大家去使用新安裝的電子繳費機,不但可用現金找續,還可信用卡付費。但對於長者而言,對學習新事物難免有困難。但中年男細心地逐步教病患如何付款,當朋友跟着他付費時,站在一旁的我,細看這位穿著反光背心的中年男,原以為是一名義工或醫院保安。但實情是他身上寫上”Police”。驚訝之餘,也動容於警察能走進人羣,協助老弱病危的人,讓社區帶來和諧。但願香港也有這共融和諧的一幕。

作者簡介

汪划,平凡港巷蟻民,日做夜做,與家有兩老孖寶,一屋同簷均是長期「三高」病患,經年醫院診所來回跑,又出國尋醫及陪診,才切膚體會香港基層患病甚艱難。

汪划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