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Simon Chung
熱門文章
Simon Chung
Home Tech
ADVERTISEMENT

Simon Chung專欄:新不如舊

我不是古董音響愛好者,但舊音響雜誌,倒收藏不少。最近搬家,又找到一些「似曾相識」的舊雜誌,忍不住揭頁細讀,又是另一次沒有效益的執屋行動!「似曾相識」的意思是,雜誌確讀過了,但可能粗略大意,或更大可能礙於當時認知不足,搞不明白,未有深入探究,以至今天讀來仍如沐春風,趣味盎然。

是的,音響雜誌有它的黃金日子,大致來說,從七十年代中至二千年初,那是我認為最好看的。在獨立音響評論以前──即教主Harry Pearson在1973創刊《The Absolute Sound》以前──差不多所有報道音響器材的雜誌都是搬字過紙──把廠商提供的規格、功能重寫,志在宣傳,讀者根本不可能靠文章知悉器材的優劣。雜誌早年更不收廣告,那是獨立評論的始祖。

Harry Pearson乃記者出身,行文甚有文采,能把Hi-Fi器材評論「文學化」,再注入個人修養,單係讀文章──不用真正玩過器材,也甚有瞄頭。(早年的封面設計甚是出色,差不多可視為藝術品!)

從獨立到商業,最美好的黃金期是正當二者互接,發揮最大擴散力,影響最深遠。那既鼓勵創造,也得到回報,到了物極而反,商業至上,也就是要期待另一次革命的出現。今天的音響雜誌不(大)好看,是因為滲入太多商業因素,有X雜誌從來不報道Y產品,而Z牌子又總是獲最佳好評,明眼人一看便知,寫手也因為「太專業」,忘記初衷,當日業餘的傻勁一去不返。

我剛重讀了Martin Colloms在2003年《 Hi-Fi News》內評介Naim CDS3 CD唱機,寫來點滴是汗,好像他提到CD機對光的敏感(他竟細緻地寫:「在Finite Elemente音響架上的唱機係朝西而放……」),又以黑布將CD機蒙住來看音色的改變……即使如今讀來,仍甚stimulating,這些寫手當年所用的器材或不盡最高級,但從他們如何玩盡器材,其認真程度,以至挑戰廠家的想法,都甚有可讀性。

同期Keith Howard撰文有關唱臂alignment,用了微積分算式說明optimum overhang如何決定,內容說不上人人易明,但讀完肯定對黑膠唱盤的調校有較深入認識……我知道今天辦出版的都以「眼球行先」,標題不「吸睛」即被揭過不看,再加上商業元素,惡性循環之下,音響評論雜誌於是再不如從前的好看。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