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鵑一聲叫,就喚醒了香港的春天。
相約柯嘉敏去觀鳥,以為她會是穿一身迷彩衣拿着長短火相機老早跑到米埔或塱原濕地去觀看;結果是星期六下午三時九龍公園碰面,穿上薄薄的一件風褸,掛上望遠鏡,只拿着一本簿和一枝筆。「其實,不少的雀鳥都能在城市中與人們共生,可說是我們最親密的鄰居,總有一隻在左近!」柯嘉敏笑說。
她在香港大學取得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專門研究珠三角海洋生態,觀鳥只是個人的興趣。家住沙田,出門或歸家都經城門河,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鳥語或蟲鳴,都訴說四時交替;唐·盧照鄰《釋疾文·悲夫》:「四時兮代謝,萬物兮遷化。聽春鳥於春朝,聞秋蟲於秋夜。」雀鳥更知道天氣,行為能說出季節變化。
喜鵲又在歌唱。
可以「奢侈地」觀鳥
香港可說是觀鳥者的天堂。據香港觀鳥會統計,全港共有超過五百種,鳥種之多已佔全中國三分之一!其中八成是候鳥,每年在秋冬自西伯利亞經中國遠道飛來,在香港這個「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的重要補給站,再飛到東南亞、澳洲等地。四季更替為香港帶來不同訪客,在大自然中,每隻飛鳥都訴說着一個故事。
事實上,讓香港人更「奢侈」的是:有公園便有樹,有樹就有鳥!雀鳥和人們一樣,視乎公園植物而擇木而棲;雖說香港是石屎森林,但香港公園和九龍公園樹木繁盛,就算是四周高廈林立,公園便成為了雀鳥的集中地,造就觀鳥的好地方。「單是九龍公園已可找到五十多種不同雀鳥。」事實上,早陣子她為了畢業論文忙得不可開交,但只是一有空,便會跑到九龍公園,帶上望遠鏡,和拿着一本簿和一枝筆。「便換來一刻寧靜和舒暢。」本來一直用相機去記錄,去年則換上畫筆,「看見」觀鳥的另一種趣味。「用相機拍攝,你更多時間看着相機顯示屏,但拿着畫筆逐筆素描,你會更細心觀察雀鳥的細節;雀仔甚至有不同表情,煞是有趣。」當然,柯嘉敏自小已學習繪畫。
看鳥不是鳥
再者,觀鳥也不單是純粹看鳥,而是看見季節也看見大自然;觀鳥是與大自然接觸的一扇大窗。問題只在於我們有沒有張開眼睛看看香港的春天?
最後,柯嘉敏還悄悄說:「公園觀鳥,四季皆宜,都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雀鳥。春天看鳥兒引吭高歌求偶;夏天雛鳥初長成,還未懂得獵食,唯有跟着鳥媽媽『乞』食;秋天是觀賞候鳥大遷徙的好時機;冬天鳥兒禦寒縮成一個小球。」
清早7時至9時,以及下午4時至5時的黃昏時段是最佳時機,空氣又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