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尋常西灣河】西灣河前世之太古舊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區區有故事

【實在尋常西灣河】西灣河前世之太古舊事

3

「西灣河是鰂魚涌黃角咀與筲箕灣之間的一條小村落。昔日有一條小河由柏架山流經今天的太安街,至筲箕灣而出海,西灣河村因位於小河之西,而小河亦將筲箕灣區分為東西兩部分,位於筲箕灣區之西的村落,故名西灣河。在1901年的人口統計中,當地已有420名居民,並建有西灣河街市及屠場。」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20-04-27-%e4%b8%8b%e5%8d%887-49-27
1963年,太古船塢及太古員工宿舍。(轉載自: 《消失中的風景: 港島海岸線》)

太古舊事

根據《東區風物志》資料,二十世紀初期,西灣河區旁設有規模龐大的太古船塢,當時船塢分有東西兩處出入口,西閘的出入口在今天的鰂魚涌華蘭路,該處一帶當時仍是十分荒涼,但東閘出入口的西灣河,附近已有成熟的筲箕灣社區,所以太古工人宿舍便建在西灣河。1909年間, 太古工人宿舍建成,附近的六條街道:太安街、太寧街、太康街、太富街、太祥街和太吉街便以太古的「太」字命名。

二十世紀初的西灣河(圖片出自《東區風物志》,東區區議會提供)
二十世紀初的西灣河 (圖片出自《東區風物志》,東區區議會提供)

糖廠帶動經濟

為數逾萬的太古工人,聚居在西灣河區,稍後從大陸到來的移民在荒廢的礦場及附近的山邊興建房屋,筲箕灣的十三條山村中,其中的成安村(現東熹苑)、馬山村(現東欣苑)、聖十字徑村(現東霖苑)、橫坑東、西村(現興東邨)、澳貝龍村及花園村(東熹苑對上山坡) 便在西灣河區內。

筲箕灣歷史研究者陳子安指出,太古糖廠和船塢的出現是筲箕灣(包括西灣河)地區發展的轉折點。1883年之後,太古糖廠請了2,000華工,突然增加的人口帶動了周邊經濟,筲箕灣一帶的村落開始冒起。1890年德商在此建立肥皂製造廠,當時購入筲箕灣海旁地段建廠,廠內的鍋爐裝置採用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出產的機械,公司經理由洋人出任,轄下僱用六十至七十個華人勞工。

西灣河聖十字徑附近,1950年代。(轉載自:《香港電車:叮囑110年》)
西灣河聖十字徑附近,1950年代。(轉載自:《香港電車: 叮囑110年》)

船塢企業城

二十世紀初,太古購入毗鄰糖廠的臨海地段興建太古船塢,大批員工的僱傭令筲箕灣一帶成為聚居地,第一代西灣河街市於1908年落成。有了太古糖廠和船塢之後,鐵製品公司、船塢公司等等,愈來愈多工廠出現,經濟命脈打通,人口增長, 這一代發展期到來。而太古在船塢興建期間,已經着手向政府申請購入西灣河多幅臨海土地,興建員工宿舍,作為員工福利吸引勞動力。往後,太古在船塢附近設立員工俱樂部、運動場、戲院等,甚有十九世紀英美盛行的「企業城」縮影。

1956年太古煉糖廠,地處鰂魚涌。1990年代改 建為太古坊。(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1956年太古煉糖廠,地處鰂魚涌。1990年代改建為太古坊。(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1904年間通車的港島電車,使西灣河區開始繁盛起來,在西灣河行走的電車路,初期並無名稱,居民慣稱為「西大街」,電車路兩旁形成商業街,有商舖經營各種行業,1921年間政府將俗稱西大街的道路稱為「西灣河大街」,1950年代改為今天的筲箕灣道。

1960年代末期,筲箕灣進行拓展工程,西灣河亦得以發展。1968年落成的太安樓,樓高二十八層,大廈內設有商場, 使它成為西灣河的地標,稍後太古船塢的改建,西灣河山村寮屋的清拆重建,隨着地下鐵路港島支線西灣河站的啟用,地鐵站上的「西灣河文娛中心」啟用,使西灣河成為東區的一個新興社區。

太古提供員工的游泳池(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太古提供員工的游泳池 (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太古子弟

「英雄被困筲箕灣, 未知何時到中環。」這是筲箕灣流行的俗語。

「舊時過了七姊妹道,一片荒蕪。由鰂魚涌走到西灣河,全部是『太古屬地』。」太古退休員工譚健榮和梁日潮是西灣河的歷史見證:1940、50年代筲箕灣交通不便,出門靠走路,電車是最主要交通工具。1950年代到1970年代,太古船塢四、五千人一下班,浩浩蕩蕩擠滿筲箕灣道,電車甚至停下來讓路給工人,有不少人見電車走得慢,一躍攀上去搭幾站。

太古船塢,數千名員工一起上下班的場面非常壯觀。(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太古船塢,數千名員工一起上下班的場面非常壯觀。(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當年在船塢,譚健榮負責木工,梁日潮負責燒焊。二人是幾十年老同事和鄰居,「真是由黑頭髮相識到白頭髮。」

「太古城有多大, 當年船塢就有多大!」兩位經常到太古城去看那船塢「遺迹」石碑和滾纜柱,「當年我們在塢底做事,抬頭一片天空,哪知道有一天真的變成一片高樓。」譚健榮十六歲入船廠學師,做到退休。他是名副其實的太古子弟,父親也在太古船塢工作,在太古小學就讀,一份工一輩子,包住宿、孩子供書教學和公餘康樂活動,在「太」字樓裏,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船塢工作時間朝八晚五,一旦有船要維修,就要「開夜」,或者通宵。遇突發事件,半夜都被叫起來開工。「英國人想得很絕,宿舍建在船塢旁邊,隨時召喚,好在加班費給足。」譚健榮最記得,早晨7:50,太古船塢鳴笛,響徹雲霄,工人像千軍萬馬一般湧入船塢上班,八點再響一次,之後關閘,遲到的工人會被問話。

1970年代太古船塢發展成為太古城,保留了當初船 塢施工及落成的石碑。(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1970年代太古船塢發展成為太古城,保留了當初船塢施工及落成的石碑。(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租者有其屋

太古洋行於1906年在西灣河購置臨海地皮,興建八棟樓高四層的紅磚屋作為員工宿舍。宿舍之間的街道均以「太」字命名,從東到西,分別為太安街(第一街)、太寧街(第二街)、太康街(第三街)……一、二、三街即現時太安樓之處。而對面的山上開闢西灣台,供高級華籍員工居住。

十五、六歲的譚健榮青少年時代入住太古的紅磚屋宿舍(太安樓現址),單位共住六伙人,共用廁所和廚房,走廊擺放三層碌架牀,屋樓底高度十三、四呎,那時候還是燒柴,新加坡柴很貴,開始愈來愈多人轉用火水爐,夜晚有人倒夜香。家中無風扇,於是大熱天時,許多街坊一起,桁起帆布牀睡街邊。

1960年,筲箕灣連同西灣河同被開發。太古賣出部分地皮,其中有一塊賣給了置地,後來於1968落成了太安樓。太古重建原來的宿舍,在原址及鰂魚涌興建多座十一層的宿舍,即現時的太祥樓、太順樓、太富樓、太康樓及太樂樓。同期西灣台亦經歷第一次重建。(至2008年拆卸,再重建成今日的逸意居。)

新宿舍建好之後,1965年譚健榮一家獲公司分配入住太康樓。一家八口住不下,於是父母住五樓,月租廿五元,包水費,他和兄弟免費住太康樓地下的碌架牀。1970年代,太古實行「租者有其屋」計劃,優惠賣給住在那裏的員工。他派給三位室友一人一千五,用兩萬九買下整個地下單位。後來聽說太康街要填海通車,1979年,譚健榮咬咬牙毅然用十六萬買下太富樓單位,每月供1,000多元,相當於人工的四分之一。

譚健榮和梁日潮是幾十年舊同事、老街坊,憶 當年春風滿面。
譚健榮和梁日潮是幾十年舊同事、老街坊,憶當年春風滿面。

雲吞麵的慰藉

這些「太」字樓,佇立海旁。「以前我們就在樓下釣魚、捉蟹、游泳……」遇到十號風球,一浪打到十樓。颱風過後,天晴時可看到朝海的鐵窗上沾滿了鹽分。譚健榮摸着走廊的金錢窿窗花,「這些石屎窗花還是當年的原裝模樣!」以前颶風來,吹得震耳欲聾。

梁日潮接着說:「當年的樓確實很實淨,四、五十年都比現在的耐用。以前叫電器師傅來釘線,聽到太古樓,會貴一點,因為較為難釘! 」

1960年代建好的太古員工宿舍太祥樓、太順樓、太富樓、太康樓,填海前就佇立海旁。
1960年代建好的太古員工宿舍太祥樓、太順樓、太富樓、太康樓,填海前就佇立海旁。

太祥街以前有船塢工人福利會,足球場、泳池、茶樓、戲院、食堂、診所等等,全部只限員工進入,惟茶樓則對外開放,成為鰂魚涌西灣河一帶居民的聚腳點。「員工和家屬看病不用錢,一張戲飛兩毫子,沒錢買飛就扯衫尾跟進去。」梁日潮年輕時剛拿到工資,月頭去茶樓豪吃,接下來天天吃「太」字街上的大牌檔,月底囊中羞澀,只好向大牌檔賒帳。「直到現在,這一帶吃東西還是好多選擇!」

「幸好現在在西灣河,你還可以買到十五元一碗雲吞麵。」譚健榮滿懷安慰。

樓層十一,還可以看到一線天。
樓層十一,還可以看到一線天。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區區有故事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