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收藏家除了會從藝廊、藝術品經銷商和拍賣會購入心頭好,藝術博覽會也是重要平台,讓收藏家與藝術市場業界、藝術家聚首一堂,同時展示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藝廊的藝術品。
在香港近年恆常舉行的多個藝術博覽會中,以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 規模最大, 二○ 一九年展會共有二百四十二間藝廊參與,入場人數達八萬八千人。受疫情影響,Art Basel去年原為慶祝五十周年的連串活動全部取消,而香港Art Basel實體展,也轉為網上展廳銷售藝術品。
今年疫情稍緩,香港Art Basel宣布如期於五月底,結合現場展會及網上展廳模式舉辦。「對我們而言,(二○二○年)那是困難的一年,毫無疑問充滿挑戰。」Art Basel亞洲總監Adeline Ooi接受視像通話訪問表示,面對本地新的法規,Art Basel不會碰到任何問題。「我們不曾遇上任何問題。我也不認為我們將面臨什麼問題,因為我們一切跟規矩進行。」
樞紐因素造就展會
Art Basel一九七○年在瑞士巴塞爾首辦,以專門展示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為定位。繼二○○二年在美國邁阿密海灘成立分支展會後,Art Basel於二○一三年收購已運作成熟的Art HK(二○○七年創辦),易名Art Basel Hong Kong,如今將舉行第九屆藝術會。
自二○一五年起擔任Art Basel亞洲總監的Adeline,感恩香港這些年來的款待。「香港對我們一直是個非常好的東道主。Art Basel的成功某程度上也是因為香港,人們真的很喜歡這個城市。」就藝術買賣方面,香港坐擁着許多優勢。「這是做生意的最好地方。若你視這裏為一個樞紐,它擁有你所希望的一切,拍賣行、不同的機構、絕佳的藝廊環境,也有了不起的贊助人和收藏家支持展會。此外就是所有基本要素,如免稅、優越的地理位置、物流樞紐等,關於香港的一切。」
Art Basel受惠於香港,香港也因Art Basel而得以鞏固其亞洲藝術市場的地位。Adeline說,香港Art Basel的目標一直是連繫亞洲各個不同的文化地域,然後搭建接連東、西方的橋樑;而自從Art Basel在香港逐年舉辦,很多變化亦隨之發生。就如更多外國收藏家關注東南亞當代藝術,西方藝廊也多了代理亞洲藝術家,中國收藏家也擺脫着以往只買西方藝術品的刻板印象。「在地區層面,過去十年,發生着很有意思的增長,有很多不同的擴展,很多不同的文化交流。」
首推網上展廳受歡迎
疫情不只改變了人與人的交流,也改變了人與藝術品的互動方式。去年Art Basel停辦現場展覽,轉推網上展廳,讓藝廊在網上展出藝術品。
「轉變不只在我們,也在收藏家行為。」Adeline說,大幅上升的網上銷售額數字顯示,不少收藏家願意適應轉變,不看實物就在網上買入心頭好;收藏家也反映,網上銷售明碼實價,透明度高,讓人購買藝術品時更放心。「然而,當我們愈做得多網上展覽,我們就愈明白,它不能取代現實體驗。我們都知它作為平台行得通,但亦要小心,因為人們會對盯着屏幕感到厭倦。」
規模縮減 設衞星展位
近期關於M+和大館的藏品爭議,使坊間憂慮香港已經進入了藝術審查的年代,即將於五月舉行的第九屆香港Art Basel,更是在《國安法》下舉行的首屆展會,但Adeline並不擔心。「我們的展會從未有過問題。我再重申,到頭來,這都是一個商業平台,我們想支持我們的藝術家。」香港Art Basel一直有藝廊代表組成的評選委員會,根據準則嚴選參展藝廊,確保參展藝廊及藝術家的質素。「這流程從二○一三年到現在都是一樣的,同一樣的流程亦用在巴塞爾及邁阿密海灘,因此應該沒問題」,「我認為展會依舊能推廣亞洲豐富多元的文化和歷史,你仍可對其加深認識。我們也會繼續專注於展示來自香港的本地藝術家。」
今屆香港Art Basel會以實體和網上平台形式混合進行,規模較細,有一百零四間藝廊參展,少於二○一九年展會的一半,其中超過三十間來自北京、東京、台北等鄰近城市。而在疫情旅遊限制下,五十六間藝廊負責人無法親身出席。因此,展方特設「衞星展位」,委派本地代表擔任工作人員,處理現場觀眾查詢及請求。
Adeline興奮地列舉今屆展會的矚目重點,如Take Ninagawa藝廊會展出越南裔藝術家傅丹為日本博物館所造的特約創作、PMK畫廊帶來韓國藝壇重要人物李昢的雕塑、本地藝術家陳麗同的雕塑也會在「藝術探新」展區,以新秀作品主題呈現。「能告訴你這些東西,我實在很感動,因為這些藝廊為了來到香港都不遺餘力。」
「歸根究柢,我們都想要成就同一件事。我們希望看到這個地方成功,希望香港可以繼續做一直以來的卓越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