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公園設計】咸美頓街休憩花園新設計完工 以「搭枱」為設計主題 邀同區老店萬記砧板、炳記銅器合作 《搭枱》設計團隊:我們想把人凝聚起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微型公園設計】咸美頓街休憩花園新設計完工 以「搭枱」為設計主題 邀同區老店萬記砧板、炳記銅器合作 《搭枱》設計團隊:我們想把人凝聚起來

06.07.2023
譚志榮 (部分圖片由信言設計大使提供)
11

香港城市密度高,市區的休憩用地尤為不足,而本地公園也常被詬病為倒模式設計。為改善香港公共空間設計,本地NGO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於二○一八年發起「未.共研社」《眾.樂樂園》計劃,與康文署、 建築署、前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二○二二年七月一日停運)、區議會合作,由資深設計師導師及年輕設計師學員組成四組義務設計團隊,為砵蘭街休憩花園、咸美頓街休憩花園、二陂坊遊樂場和山道天橋底休憩處進行翻新設計,透過公、私營機構及跨界協同設計,推動公共設計創新。

咸美頓街休憩花園因疫情關係,工程延誤多時,最近完工,於七月一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它是四個先導微型公園項目中最後完工的公園,也是面積最細的公園,約為243平方米。設計團隊由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姚嘉珊任總策劃,藝術家又一山人(黃炳培)擔任導師,設計師學員王守賢、吳泳雯、陳曼霞、崔亦伶及詹皓雲,分別來自建築及景觀設計、工業及產品設計、寫作及評論,以及環境及室內設計領域。

翻新後的咸美頓街休憩花園,以「搭枱」為設計主題,希望凝聚社區,此外也加入不少本地手工藝及自然元素。姚嘉珊(Marisa)及崔亦伶(Elaine)在訪問中分享,雖然它是一個小型公園,但在設計上有很多需要考慮、協調及平衡之處。

17
咸美頓街休憩花園翻新設計,以茶餐廳「搭枱」文化為靈感,公園以一張灰色大枱為中心點,給用家共享,也可用作舉辦公共活動,希望凝聚社區。
「未.共研社」《眾.樂樂園》由Marisa (右)策劃和構思,本身是建築師的Elaine(左)是咸美頓街休憩花園設計團隊五位 設計師學員之一。
「未.共研社」《眾.樂樂園》由Marisa(右)策劃和構思,本身是建築師的Elaine(左)是咸美頓街休憩花園設計團隊五位設計師學員之一。

凝聚社區文化

「這裏真的很多雀仔!」 Marisa不由感歎。佇足細聽,在車水馬龍之間,的確傳來陣陣鳥鳴。咸美頓街休憩花園位於繁忙的砵蘭街和咸美頓街交界,它所在的油尖旺區是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街道、住宅、商廈縱橫交錯,人流、車流總是水洩不通。抬頭看,有一棵高大的垂葉榕,枝葉茂密,在艷陽下留下婆娑樹影。「一開始我們見到這棵樹,就好喜歡這個site,我們要celebrate它。」Elaine分享她對公園的第一印象。

咸美頓街休憩花園有一棵高大的垂葉榕,烈日之下,茂密的枝葉是最有效的遮陽裝置。在堪稱石屎森林的油尖旺,如此綠蔭難得可見。
咸美頓街休憩花園有一棵高大的垂葉榕,烈日之下,茂密的枝葉是最有效的遮陽裝置。在堪稱石屎森林的油尖旺,如此綠蔭難得可見。

她記得設計團隊初次實地視察時,留意到公園周遭有多間傳統手工藝老字號,「油尖旺的本地素材和工藝是很豐富的,包括萬記砧板,還有炳記銅器;和他們聊天時,他們分享了很多製作、出口的故事,我們覺得很有趣,覺得這些工藝應該放進這個公園裏,讓大家也可以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們邀請萬記砧板及炳記銅器合作,為公園製作特色告示牌及銅器燈柱。由於康文署設施通常有指定物料規定,在設計團隊爭取下,才能促進署方與兩間本地老店合作這趟新嘗試,加深公園與周遭社區的連繫。

設計團隊很重視公園與社區的聯繫,特意邀請三代經營的砧板老字號萬記,為公園製作 特色告示牌。
設計團隊很重視公園與社區的聯繫,特意邀請三代經營的砧板老字號萬記,為公園製作特色告示牌。
咸美頓街上的炳記銅器歷史悠久,現由第二代傳人 陸樹才(左)及陸強才(右)兄弟主理,公園的銅製燈柱正是出自炳記銅器(資料圖片,攝影:周耀恩)
咸美頓街上的炳記銅器歷史悠久,現由第二代傳人陸樹才(左)及陸強才(右)兄弟主理,公園的銅製燈柱正是出自炳記銅器(資料圖片,攝影:周耀恩)

根據數次現場觀察、統計,他們發現公園頗受歡迎,使用率高,而用家主要為區內長者及少數族裔人士,「我們看到在這個公園裏,人們是很isolate(分開)去坐的。其實他們坐得那麼近,卻又不會跟別人溝通,我們可不可以幫他們connect(連結)多一點。」她於是想到「搭枱」這個概念。

Elaine曾在英國研究十八世紀的歐洲咖啡館文化,咖啡館是當時重要的社交場所,是人們互相認識、交流的地方;而香港的茶餐廳,也素有搭枱的文化,因餐廳地方有限,繁忙時間便會安排食客搭枱。她聽街坊、店員說,茶餐廳是他們常常碰面地方,因為油尖旺的住宅面積較細,煮食不便,而茶餐廳價格相宜,便常在茶餐廳吃飯,甚至一日三餐都在茶餐廳「包辦」,「他們就可以坐一會兒,又可以跟人聊天;我們就覺得這個想法幾好,陌生人坐埋一枱,也不會覺得尷尬,想青年、老年、中年都可以在這裏聊天、溝通。」因此他們決定把「搭枱」的概念融入公園設計中,在公園搭建一張大型長枱,作為公
園中心點,「我們覺得咸美頓街公園也應有一個focal point(焦點),而不是『散修修的』,因為我們想把人凝聚起來。」

14
大枱枱面是一幅立體地圖,並標示了鄰近手工藝店舖位置

豐富自然元素

在他們起初構想中,大枱枱面中間是一個水池,這樣樹影便可以倒映在水池上,「人們可以meditate,坐下來,聊聊天,很舒服的。」不過,因安全、保養、衛生方面的考慮,水池方案未獲通過。新設計的枱面是一幅抽象的立體地圖,把周遭街區簡化成一件件高低有致的積木,並標示鄰近手工藝店舖位置。Marisa說:「整張枱有時候我覺得是一幅畫,它會收集陰影,收集自然元素如植物掉下的種子。」Elaine也說:「看到這些陰影,我們覺得好像一種living art installation(生活藝術裝置),每一次看到的都不同。」

枱面上是新種的結縷草,增添青葱綠意。
枱面上是新種的結縷草,增添青葱綠意。

《眾.樂樂園》的砵蘭街休憩花園與咸美頓街休憩花園僅一街之隔,設計風格截然不同,前者於二○二一年完工開放,換上醒目的粉紅色單色調設計,新鮮感十足,引起社會熱議。咸美頓街休憩花園設施用色,則以平和的藍、綠、灰色為主,Elaine解釋他們希望以自然色調營造平靜的氣氛,「令到人們來到可以靜一靜,因為始終用家是老人和中年人士較多。」新的園境設計及植物組合,如羅漢竹、日本蒲草及山葉花指甲,為公園添上不同層
次的綠意,並加強綠化程度,在鬧市中提供喘息、放鬆的空間。

Marisa表示:「面對過去兩年公園空間因為疫情而被關閉的挑戰,公共空間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她期望,「開了這個公園,可以帶動更多transformation(轉型),可能真的會帶多些young family(年輕家庭)使用。」

capture-005
設計團隊曾多次實地觀察,留意到公園頗受街坊歡迎。改造後座位數目由二十四增至三十六張,滿足更多街坊需要。
photo-1
公園改造前後,不變的是那棵挺立街上的垂葉榕。
譚志榮 (部分圖片由信言設計大使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