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文的名字,在香港電視和電影編劇界,是一則傳奇。在「新浪潮」時期,她編劇的作品,從電視到電影,無一不綻放獨特風采,其構思細密,敘事破格,對時代與社會觀察尖銳入微,今天重看仍然毫不過時。
近日兩本「陳韻文劇本集」《形影‧動》面世,年輕一代讀者終可憑文字見識她的編劇魅力。成果得來不易,全有賴主編傅慧儀(Winnie)的慧眼和鍥而不捨的努力。
活躍新浪潮時期 與譚家明、許鞍華等導演合作
Winnie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多年,擅長歷史研究和檔案整理,她對陳韻文的編劇經歷感到興趣,絕不是偶然。她形容,像陳韻文這種風格的「文人編劇」,同期也只有另一個邱剛健。
陳韻文活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九七四年加入無綫電視台,至一九七八年離開轉向電影,期間寫過的劇本達五百部之多,創作量驚人。她寫得快又寫得好,編導和製片都喜歡找她,時常幾天就要寫好一集,不斷循環。她和當時的新銳導演譚家明、許鞍華及嚴浩等,在電視劇時期已合作無間,後來轉向電影,也和許鞍華合作。
Winnie指出,陳韻文的創作路數是「心理電影」,善寫人物的心理狀況,寫女人尤其出色,其劇本對白曖昧深邃,不乏弦外之音,佈局精奇,場面調度出人意表,並不按章出牌。二○一四年,她在香港電影資料館策劃「劇本:影像的藍圖」節目,安排翌年舉辦一系列以陳韻文為主軸的放映及映後座談會,那年和陳韻文初見,接觸交流後更了解其創作生涯。
手稿得見劇本思路 善寫心理狀態
二○一七年,Winnie離開電影資料館,並申請資助籌劃出版陳韻文的劇本集。然而,得到陳韻文的同意後,才發現原來陳因多次越洋搬家,劇本原稿早不知所終,沒法提供予以刊登,簡直晴天霹靂!
Winnie只好「土法煉鋼」,請人看片逐字逐句抄錄,加上分場、鏡頭等描述,嘗試把劇本重組回來,效果卻未如理想。她本以為要放棄出版計劃,有點灰心之際,二○二一年,陳韻文忽然在家中找到兩個劇本,分別是《撞到正》(1980年 )和無綫電視《北斗星》其中一集《阿絲》(1976年)。
一看到陳韻文的原手稿,跟抄錄稿比較之下,馬上明白兩者水平的差異。陳韻文的原稿,文字精煉,場面寫得極細緻,連心理狀態也絲絲入扣。畫面上看得到的,自然寫得仔細,看不到的,劇本中也逐一鋪排妥當。Winnie說,幸有陳韻文提供的原稿參照,掌握到作者的劇本思路和寫作風格後,決心推倒重來,重新修正其他抄錄稿,並由能領略箇中神髓的好友鄺脩華(Wallace)幫忙執稿,逐漸成形。
香港重要文化遺產 超越時代
兩本書分「電影」和「電視」劇本,收錄的電影劇本為《瘋劫》、《撞到正》和《南京的基督》共三部。電視則有共九部。陳韻文共提供了三部原稿(電影《撞到正》、《南京的基督》和電視《阿絲》)。另有一部電視原稿《苗金鳳》,則是譚家明的影迷從藏家購得,再把電子檔送贈。Winnie完成全部書稿後,曾傳給陳韻文看過,陳並沒有表示反對,只另外找熟人替全書稿校對了一遍。對於陳韻文的反應,Winnie不敢多揣摩,笑說保留「困惑」,並指陳非常有個性,看到有問題會直接提出來,但是否覺得好,則不會明說。「期望她將來再找出其餘劇本原稿,可以再出版更多。」Winnie說,陳韻文為人精靈、鬼馬,寫劇本很重視research(資料搜集),會喜歡去街上咖啡店看人,「observation超越常人。」
Winnie續說,陳韻文的劇本不論取材、人物和敘事方式,都超越時代,是香港重要的文化遺產。出版劇本的初心,只是希望文化承傳。「這堆劇本,只是她眾多精采劇本中的一小角,現在的年輕人不記得,或不認識她的了。我好想讓新一代編劇看見,我們曾有一個這樣寫劇本的編劇,有這些劇本可以傳給後人。」
Winnie認為,現在一般港劇,多採用「圍度」(集體創作)劇本的方式來出產劇本,或是依據一套方程式去撰寫受歡迎的劇本,不像陳韻文那種個人的創作風格。陳韻文的出現,固然跟她的個人魅力和際遇有關,卻也是當時新浪潮一波新風氣帶動,令很多創新可以發生。不過,Winnie對香港影視界的未來一代並不悲觀,她留意到近年有些新導演冒起,加上主流電視台以外,網絡媒體和獨立發布平台發達,這些能量聚集起來可以推動新力量,「這班人集結起來的energy,需要做好戲,然後去物色好編劇,年年持續有新浪作品,一直寫下去。用這種energy,多些去留意社會,observation 加上imagination,我信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