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之年】1997 vs 2021 兩個時代 兩種離散創作 學者:今日創作變得隱晦,但有表達意志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離散之年

【離散之年】1997 vs 2021 兩個時代 兩種離散創作 學者:今日創作變得隱晦,但有表達意志

MC $oHo & KidNey ft. Kayan9896的《係咁先啦》,上載YouTube不足半年,獲近四百五十萬點擊。

今年,談論「離散」主題的流行文化作品持續冒現,其中以流行曲最為顯眼。當偶像男團Mirror的團歌和成員單曲在各大平台年度排行榜名列前茅,唱出人在去留之間心聲的《係咁先啦》、《留下來的人》等歌曲也不遑多讓,大受歡迎。而不少本地YouTube頻道亦有製作戲劇短片,敏捷地回應刻下移民熱潮。

香港是移民城市,人們來到香港還未扎根又再遠走。對上一波移民潮,在一九八四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後至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其間有近六十萬港人移居外地,也有部分流行文化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然而,兩個時代的離散創作同中有異,仔細對照其表達手法,更見時代的變遷與局限。

大限將至的末世情緒

「流行文化就是要與社會和人有關,否則就不會流行,純粹是娛樂,你不會對它緊張。」社會學學者黃培烽近幾年在大學教授香港流行文化,他透過不同年代的歌影視作品,宏觀本地社會發展,了解個人的複雜情感。「九七」,是流行文化課堂的一大講題。

黃培烽指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移民潮下,離散不算是流行文化作品的常見主題,明顯大談移民的電影、電視劇、音樂並不普遍,「離散」現象多數滲透在作品的細微之處, 只在影視作品的一兩幕反映出來,例如長篇電視劇有演員離開,就會寫角色移民外國。「當時少,但不代表那班(創作)人沒有感覺,他們有感覺亦想表達,但當時市場很大,娛樂先行。」

醉心香港流行曲歌詞研究的朱耀偉教授也有類近觀點。雄霸八、九十年代樂壇的流行曲,始終以情歌為主,「當四大天王、王菲、鄭秀文的歌完全主導,從另一角度看,就是大家不願意正面講那些東西。」九七大限已成必然,對未來的信心危機成了揮之不去的「末世情緒」,為了忘卻焦慮,惟有全心投入娛樂麻醉自我,詞人劉卓輝一九八六年的作品《說不出的未來》捕捉了社會氣氛,「誰話過 賽馬不禁跳舞自由/曾話過 這裡不變我會逗留/你問我 我為何 說不出對未來的感覺」,朱耀偉把歌詞倒背如流。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朱耀偉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朱耀偉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黃培烽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黃培烽

雖然在移民潮期間的離散創作不是主流,但也不乏傳世的代表作。影視方面,張婉婷在《秋天的童話》展示港人移民美國的困境,陳耀成的《浮世戀曲》和羅卓瑤的《浮生》講述移民潮下的家庭衝突及疏離,《甜蜜蜜》中陳可辛以「國內的人都盼望來香港,香港人卻盼望到其他地方去」一句道明香港的人口流動特性,在主權移交前夕上映《春光乍洩》,王家衛重申了香港人的身份困惑與飄泊無根,為英殖時代的尾聲留下註腳 。

《秋天的童話》
《秋天的童話》

九七流行曲的去留矛盾

至於流行曲,黃朱兩位都舉引了許多有趣例子,說明其時流行曲就着離散主題分成兩類。

一類唱出去留心態,最著名的有《皇后大道東》,林夕的詞充滿隱喻,「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潘源良想像移居世界各地的好友「彼此仍在面前」,口說高興卻實欷歔;鄭敬基的《香港最後探戈》和軟硬天師的《最後今天》充滿大限前的末世意識;凡風樂隊的《中國飯店》表現出家國與異邦間的掙扎。

另一類極力主張留低,以許冠傑一九九○年推出的專輯《香港情懷’90》為首。專輯中,《同舟共濟》「歌神」明言「實在極不願 移民外國 做二等公民」,呼籲「 人人團結 永不分化」,《香港製造》高舉香港「東方之珠世上無」,貶低外地「澳洲 四處野草鬼佬粗魯週身鬈毛/美加 買嘢咁鬼遠路途 最怕去到無工做」;他亦高歌《話知你97》穩定人心,「我話知你97 其實香港適應力強未嚇窒/斷估或者到咗97 繁榮盛世 度度有金執」。

「許冠傑有時是以嬉笑怒罵的方式,很想讓大家留低。」朱耀偉理解。黃培烽則說,現在再看許冠傑那些直白宣告自己會留低的歌詞,或會覺得「天真到離晒譜」,「但那時的人想像不到之後會發展到現在這樣,而想像到的那班人則不會以這種方式表現。」

羅大佑一九九一年發行的著名流行曲《皇后大道東》,林夕填詞,記錄一代人對一九九七後前途未明的信心危機;上一年,「歌神」許冠傑卻推出了《香港情懷'90》專輯,呼籲港人留低。《係咁先啦》一曲可以與C AllStar的《留下來的人》對照聆聽,兩者以不同角度反映今年社會的離散心態。
羅大佑一九九一年發行的著名流行曲《皇后大道東》,林夕填詞,記錄一代人對一九九七後前途未明的信心危機;上一年,「歌神」許冠傑卻推出了《香港情懷’90》專輯,呼籲港人留低。《係咁先啦》一曲可以與C AllStar的《留下來的人》對照聆聽,兩者以不同角度反映今年社會的離散心態。

二○ 二一「明就明」

主權移交快二十五年,移民再成潮流。

一首《係咁先啦》,推出數月,便唱到街知巷聞,無論是觥籌交錯的聚會散席後,抑或在機場送別親友時,人們總會順口哼唱「走先喇係咁先喇 下次再玩吖/再見喇下次見啦 有下次嘅話」。而YouTube頻道「試當真」的同名劇場短片《係咁先啦》,亦錄得近九十萬觀看次數,登上本年度香港十大熱門影片第四位。

在大學教授「香港粵語流行歌詞概論」的朱耀偉,甚至收到不少學生的期末功課,以《係咁先啦》為賞析評論對象。「對我而言,《係咁先啦》不是很創新,很多文字運用技巧的歌,但真的是中了時代。」他回想,九十年代應該沒有熱門程度能與《係咁先啦》媲美的離散歌曲,時代有別是原因之一。「九十年代前很多人回來,但今次我身邊很多舊學生走時,他們覺得不會回來了。」

黃培烽則非常欣賞《係咁先啦》。「它把『Party未完,有些人想留在這裏繼續玩,但有些人就係咁先啦』這件事很有趣地講出,將大家想講、已經知道的東西,以一個term講到出來。為什麼今日他們會那麼紅?因為他們做到以前《皇后大道東》所做的事。」他說,「它絕對應該拿叱咤金獎!因為它是反映到一個年代的一首歌。」

今年以「離散」為主題的歌曲,還有C AllStar的《留下來的人》和RubberBand的《Ciao》訴說道別的苦痛,岑寧兒的《風的形狀》和《勿念》談離家和思念,去年年尾亦有馮允謙的《地球來的人》能與《留下來的人》對讀。這些歌曲雖不及《係咁先啦》和Mirror作品流行,但均有一定傳播度。

這一批歌曲,處理離散的方法,較九七前的更為隱晦含糊。「流行文化是反映社會當下氣氛的,但現今的流行文化情況是不能百分百反映,因為香港政治氣氛對很多人而言不太好,創作人不敢表達,知道某些事不能表達,於是就變了隱晦,但隱晦得來,仍想表達。」黃培烽續指,「和以前不同,以前可能很直接,或者完全無關。但現在我們需要會意,所謂『明就明』就在這些地方出現。」

MC $oHo & KidNey ft. Kayan9896的《係咁先啦》,上載YouTube不足半年,獲近四百五十萬點擊。
MC $oHo & KidNey ft. Kayan9896的《係咁先啦》,上載YouTube不足半年,獲近四百五十萬點擊。

流行文化與過去說再見

另外,現在的離散歌曲也少了昔日「帶領」的角色。九七前,許冠傑可以藉着流行曲叫人留低,如今難以重施故技,今日多數港人已經看清未來方向,於是,「流行文化是情緒的形容,不是帶領。《係咁先啦》講到大家的心態,沒有告訴你要做什麼。」黃培烽分析。

「情感的實踐」,朱耀偉借助學者陳清橋的說法闡釋今日流行曲的剩餘功能。聽唱情歌,能夠經歷浪漫和失戀。而聽唱離散歌曲,則能體認並抒解面對世事變遷,自己卻無能為力的心情;歌詞寓意較深或修辭層次較高的,更能記載時代,供後人賞析。

流行文化廣泛多樣,偏重討論流行曲,是因目前的離散創作以流行曲最為顯眼;而流行曲亦是眾多創作中製作費較低,較快能夠回應社會的一種媒介,此外便是小規模的網片製作。除了試當真的《係咁先啦》劇場,「啱Channel」的《離開前的最後一夜》、「FHProductionHK」的《我在香港移民的日子》,也是反映移民潮的影像作品例子。「如果說大型製作、Co-production,電視台、電影,他們似乎不會這樣做,」黃培烽解釋,「首先是市場不容許,另外是政治不容許,因為要獲批,但香港電檢也轉變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幸或不幸,離散一直是香港流行文化必須處理的題目。身處浪潮中,敏銳的創作人對此應有各自的想像,有想表達的事情,但在新時代卻多了限制。如何在重重掣肘下,另闢蹊徑,考驗創作人的功力。「再見過去,不需要懷緬了,大家向前行,不知如何向前,但只能繼續行下去。」黃培烽如此形容流行文化的二○二一。

流行曲亦是眾多創作中製作價較低,較快能夠回應社會的一種媒介,此外便是小規模的網片製作。
流行曲亦是眾多創作中製作價較低,較快能夠回應社會的一種媒介,此外便是小規模的網片製作。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離散之年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