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2023】講座文化蓬勃 逾八百場現場閱讀活動:書展的轉型方向參考?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書香與人聲 香港身影:台北國際書展

【台北國際書展2023】講座文化蓬勃 逾八百場現場閱讀活動:書展的轉型方向參考?

27.02.2023
郭小秋(台北)
4

談到台北國際書展,近幾年發展出的鮮明特色是講座文化相當蓬勃興盛。無論是邀請外國作家、出版人赴台分享,抑或作家見面會、新書發布會等,都是書展焦點環節,主題包羅萬有,吸引不少讀者觀眾安坐靜聽或佇足圍觀,在展賣場內形成奇特熾熱的沙龍氣氛。一連六日的書展,竟高達八百一十一場現場閱讀活動。這近乎泛濫的講座放題,在書展這種場合,展現出怎樣的文化力量,有哪些轉型方向參考?

由官方到自家攤位 沙龍的生命力 陳夏民:「閱讀吃到飽」的特色

出發書展前的準備工作之一,就是瀏覽書展的活動行事曆,規劃每日講座活動行程。在展場規劃上,主辦方除了賣場式展位,特別闢出六個沙龍區,除了「主題廣場」位處信義路入口正門側,其餘沙龍散落展場不同角落,空間相對較小。單單是主辦單位的沙龍區講座活動,由每天早上十點半,一直排到當日閉展時間,密密麻麻,一日下來每區都有五、六場,而延長開放時間的周五周六,同一區更多達一連九場講座。

除此之外,不少參展出版社在自家攤位挪用空間架設迷你講座區,邀請作家、編輯、譯者等不同嘉賓演講。在逾八百場現場閱讀活動中,由出版社自辦的佔高達五百四十一場。每日走在展場的巷道,往往聽得見鄰近展位擴音器傳來演講聲,或輕柔說詩,或鏗鏘響亮地議論,混雜不同語言於空氣中相互交錯。

以主題廣場後方的文學書區為例,「人權館」、「國立臺灣文學館」、「文訊/洪範/爾雅」的攤位相連,各設小型講座空間,而一條通道之隔是「讀字公民」攤位,由獨立出版聯盟、多個NGO團體及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共同規劃,講者甚至登上「戰車」演講,或坐在駕駛座簽書。

身穿地盤工衣的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每日忙於攤位穿梭,他說,今年讀者參與程度十分踴躍,尤其講座區吸引很多讀者的互動。最初書展只有官方沙龍辦活動,約莫十年前開始,出版社在自家攤位設講座區,獨立出版聯盟是最早期的一份子。陳夏民指,其時他們的想法是在書展裏有「迷你國際書展」,除了賣書之外,有自設講座空間讓大家簽名互動。主辦單位的沙龍有一定限量,後來愈來愈多出版社隨之轉變攤位規劃。

陳夏民觀察到,這十幾年來台灣出版市場一直改變。「政府推動獨立書店辦活動,很多出版社開始密集地在各個地方舉辦活動。像我們在做展場裏的演講,加強跟讀者之間的互動,好像是提供某一種售後服務,當然是商業上的好處,可以把讀者留在攤位久一點。讀者聽完演講立刻在這邊結帳,拿過去簽名,整個速度都非常快。不然有些時候要從主題廣場帶到原來的攤位簽書,繞過來時,讀者就會離開,等於降低買書效率。」

過往陳夏民多次到訪香港書展,他指兩地書展截然不同:「香港書展比較像是強勢的、買賣的地方,但是在台北書展有一個特色是,民眾真的當作是一個『閱讀吃到飽』的概念,跟着地圖、活動表,他們會打勾,不是來逛一天而已,而是每天逼一下,來聽很多不同的演講,再買不同的書,給作者簽名。」

 

+1

台灣議題:鄉土詩人吳晟讀詩、國家人權博物館談白色恐怖

書展講座活動之多,着實不能盡錄,泡在這樣的一個講座大海,可能有些是提早標記必去的講座,也有時候途中經過,被傳進耳中的某些討論吸引而留步。數日下來,有些深刻特別的畫面。

首先,台灣作為主辦方,本土主題講座自然佔多。譬如台灣著名詩人吳晟的「他還年輕:吳晟二十一世紀詩集」講座。吳晟特地從彰化來到台北,分享編選最新詩集的構思。年邁的他一生扎根鄉土,語速悠慢地說自己一生最常走的路,僅僅不足一公里,就是由房子與鄰近農田的一段路,形容自己的詩作並無開闊的視野,但鄉土的轉變始終有歷史感。

現場集合了老中青不同世代的讀者,坐着安靜地聽吳晟朗讀一首又一首詩。當讀到書寫樟樹的作品,吳晟甚至忽然取出兩塊厚重的樟樹木片,原來是他遠遠從彰化帶來,希望讓身在城市的讀者嗅一嗅樟樹獨特的香氣。清幽的木香,一闕闕詩的節奏,恍能隔開場外的眾聲喧嘩。

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講座深受歡迎,今屆以「致自由:人權∞」為主題,攤位內陳列的書量顯然相對其他出版社少,而特別在中央處設計有聲書及虛擬實境(VR)體驗區,分別讓讀者試驗《靈魂與灰燼:白色恐怖散文選》有聲書及威尼斯影展獲獎電影《無法離開的人》。

人權館其中一場講座,題目是「與記憶的回聲共振」,正是談論這本有聲書的製作過程,找來總編莊瑞琳、主編胡淑雯,以及聲優張心哲對談。從書目出版,到聲演過程,理解今人反思歷史的不同切入點。張心哲現場演繹其中一段描寫逃亡的段落,並提起曾到訪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認知牢房空間、監禁的狀態等,令當時的他很震驚,憑此實地經驗,讓他實際錄音時更能營造出貼近的情景心理。

胡淑雯則分享,她從編書中更理解這些人如何經歷信念崩潰,在政治抵抗以及失敗的過程裏,各式各樣的人性衝撞,「他們曾經要捍衛自己的生命,可能喪失了自尊,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然後他們如何重拾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以及信任呢?這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渴望可以了解,也是一種文學的感覺。」

國際版圖中的香港創作人

除了主題國波蘭外,講座活動也涵蓋世界各地,創作媒介相當多元,拼湊廣闊的國際閱讀圖像。就像今屆意大利首度設館參展,其中資深意大利文學譯者倪安宇主講多場講座,包括著名作家卡爾維諾、漫畫大師雨果.帕特(Hugo Pratt),深入淺出地向台灣讀者引介意大利當代名家創作;比利時作家瑪琳‧史奈德(Marine Schneider)分享繪本創作的趣事,從生命見聞擷取靈感;越裔加拿大籍作家金翠(Kim Thúy)細說以越戰為創作背景的《搖籃曲》之戰亂動盪書寫,討論歷史事件的不同理解。

芸芸講座中,不乏香港作家的身影。首天迷你沙龍就有奪下今屆小說組首獎的香港作家沐羽主講,以「跟小說站在一起」為題,分享得獎作《煙街》及在台創作感受。本港推理作家陳浩基亦親身赴台出席《魔蟲人間》新書講座,與推理評論人冬陽明暢談奇幻推理的靈感和寫作習慣,吸引一眾書迷到場支持,座無虛席。

+1

過往港、台兩地的文化交流緊密,近年更有不少香港創作人赴台生活、出版,在多場講座都有關注這個新近現象,譬如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舉行了「融合理性與感性,交換美好與感傷——香港作品在台灣出版」的講座,由台灣春山出版社總編莊瑞琳與香港作家鄧小樺對談,討論近年在台出版的香港作品,比對兩地的身份認同;另外,在讀書共和國攤位的人文沙龍,也有「從《弟弟》、《日常運動》談社會運動後的創傷與憂鬱」講座,兩位香港作家陳慧及梁莉姿分別於台灣出版其最新小說,二人分享如何以不同距離、故事時間幅度來書寫香港。

誠然,瀰漫書展的討論演講氣氛十分強烈,今屆引起不少書商及出版人紛紛議論書展應否轉型,由折扣戰零售轉為企劃活動,增加作者及讀者互動,成為擴大閱讀人口的機會。從講座主題到互動形式,反映出版產業的創意形態,更可貴的是,讓來自不同國家、族羣、身份的聲音,都有能夠被聽見的機會。

郭小秋(台北)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書香與人聲 香港身影:台北國際書展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