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疫情的霧霾還沒有完全散去,李頊珩(Hanks)與歐珮瑩 (Toby)依然堅持將他們的原創劇場搬上大館舞台,希望與觀眾有對話、互動。做過不少合家歡演出的Toby表示,舞台的直接與交流是不可取代的。「小朋友會突然間投入地指着角色說,『你走開啊衰人!』」Hanks亦坦言,社交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如不少長者寧可外出、閒坐,也不願安坐家中看電視。「要(外出)見人啊,他即使只是坐在公園也要坐。」
老年人是……
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做什麼?Hanks與幾位年輕人拜訪了四位長者,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並以Stay In Touch為題進行舞台創作。面對寂寞,有人會什麼也不做,有人沉着應對、選擇保持距離,亦有人從不停下腳步、不斷學習各種各樣的事物。「我們常常以為寂寞就是很灰暗,其實寂寞亦有很多感覺、很多顏色。」
Hanks曾經以為,stay in touch就是接觸孤獨的人,尤其是一個人生活的長者,讓他們感覺被關心,但原來並非如此。在他的印象中,長者總是踏實、體弱多病的,但受訪的長者卻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其想像。他笑言,有長者比年輕人更活躍,不斷參加活動,更跟上科技的腳步,謂最愛使用WhatsApp,「講電話太多廢話,WhatsApp可以應就應,唔應就唔應,正!」
於是Hanks將這四個故事化為形體劇場,透過演員的動作加上長者本人的訪問錄音,演繹這些「一個人」的寂寞。創作的過程中,stay in touch不再是關懷孤獨的弱勢,而是在接觸他人的時候打破自己的想像、認識更多。原來長者不必是固化守舊的「老而不」,他們也有活潑的一面。這次接觸讓Hanks對stay in touch改觀,「變成我們要與人連結來更新自己的想法。」
安樂窩還是困獸鬥?
在各種連結中,以家人之間的羈絆最深,令人又愛又恨。Toby的演出以家為出發點,與幾位演員共同創作,他們當中有父母,亦有年輕人。不同世代圍在一起,從討論、思辨中嘗試找到「家」的本質。家人之間是否一定有血緣關係?是否一定有愛?為什麼孤兒會設想尋回素未謀面的父母?疫情下,我們迫於與家人「朝見口晚見面」,會發生什麽事?
言談間,Toby發現,兩代家人之間的關係早於去年開始產生巨變。「經歷了社會運動之後,年輕演員當中有些人不再跟父母說話,因為一說就吵架。但疫情反而給予他們一個機會,因為迫於無奈留在家,多了時間接觸嘛,會重新思考那個究竟是什麼關係?」
那麼,什麼是家庭?怎樣的家庭才算是幸福?Toby希望透過不同的片段與對白,展現什麼是家庭。他們為其中一段創作了一個新的職業—幸福測量師。「如果你將一個主觀的幸福感,交由一個人去評斷,例如,你家裏有很多家庭照,幸福,拖鞋擺放得整齊,幸福。如果如此,又會是怎樣的事呢?」
我們這一代
在部分人眼中,現在的年輕人是被寵壞的一代。Hanks卻認為,一切都是時代使然。對上一代而言,要處理吃飯、住屋等問題已佔用了大部分時間,哪有空暇再思生命中的甜酸苦辣?其中一位長者的苦味人生對Hanks而言甚為深刻。他先後經歷逃難、挨餓、喪偶、喪女、職場上的起伏。即使不是自己的故事,當中的辛酸與苦澀也讓Hanks說得眼泛淚光:「你會覺得他一個人歷遍了以前粵語長片的情節,但他又可以若無其事。」
如今,新一代面對網絡世界多元的選擇,他們自然會開始思考、比較。年輕人的眼界愈來愈廣闊,問題與煩惱也自然愈來愈多。Toby記得其中一位演員曾問,到底嬰孩與父母分離時的哭喊是出於愛還是出於生理需要?「幾有趣,我十來歲的時候不會分析嬰孩為什麼哭泣。」即使只是中學生,所思所想已經與上一代截然不同。所謂的代溝並無對錯之別,只是時代促成了他們截然不同的思考系統。
求同存異從不是易事,世代之間如是,家人之間亦如是。只有在真正的交談、聆聽之下,彼此才能相見好,繼續stay in 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