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精選焦點
所有焦點
瀝青洗手盆、木製輪椅、紙造凳?似乎毫不舒適又不實用。 使人不禁皺眉,現在的家具設計師會否過分沉迷環保物料, 忽視了用家需要? 本刊直擊九月巴黎設計周,尋找設計師沉迷物料的理由, 問問他們到底搞邊科。 (註:物料L或物料撚,意指物料發燒友。如電影《填詞L》導演黃綺琳解釋「撚」 字是指「非常熱衷 一件事的人」。)
這個專題源自社工黃漢欣一句說話:「呢幾年去得最多嘅就係喪禮。」沒有人告訴我們遷拆會死人,那為甚麼這座集中安置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工程影響村民的屋邨,會有那麼多喪禮?為了這個問題,我們在餘下工程展開之際,開展這個封面故事。 佔地逾六百公頃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曾是近年最大型的新市鎮發展項目之一。然而,隨北部都會區上馬,古洞北 / 粉嶺北新發展區已被定位為區內房屋供應「糧倉」。這片土地上的過去與掙扎被換算成數字。 當年支持計劃的鄉事派、發展商與專家游說,東北村民應念及正輪候上公屋的市民,而「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支持發展,遷離數代紮根的家園。當古洞北 / 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即將收地,當年一眾「小我」的人生又如何被發展改變? 我們先從那些喪禮開始,看看社工所見證老村民送走老村民的故事。然後進入古洞北與粉嶺北發展區,拆開一班古洞婆婆搬家前的迷霧,與一羣已上樓卻未安居、有待二次流徙的夾心家庭。最後再一起看看那些被拔起根的公公婆婆上樓後,在人生最後階段過得還好嗎?
香港地,一直是個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的地方;但當你以為層層而上的只有摩天大廈,原來高海拔之處還有茶園。 今年的香港國際茶展上,首次出現了本土茶葉的展位,搶奪了不少風頭。可是,香港人因容易淡忘,才會忘記香港茶葉並非新鮮事。而且,半個世紀前,飄洋過海運來的才是上貨,沒人追求「香港製造」,曾於大嶼山出產的「蓮花嘜雲霧茶」也成為默默無聞的歷史。 終於來到找尋「自我」,講究本土的「年代」,有心人不甘讓香港茶園變成猶如「傳 說」般的存在,前人種樹,後人復修,再次製造出香港茶。一杯茶,以幽香將人連結這片土地,也穿越古今。
共鳴不因為遠和近。我們尋找香港本土聲音。 Pink noise,是大自然的聲音。海浪,蟋蟀,蟬鳴,樹葉和風。大浪西灣,中大校園,大澳水鄉,荔枝窩。記錄的時間,可能在不為人知的晚上,也可能在少有閒人的早上。 香港以至世界,煩擾之事,揮之不去。過去幾年,很多人失眠,因為疫症,因為恐懼,因為失去,因為離別。希望Hong Kong Pink noise可以讓人得到一刻平靜,讓失眠遠去,讓遠方的人,跟本土的聲音,再次連結。 香港的聲音,從現在開始,會一直累積,放在我們的短片頻道。 給所有失眠和需要寧靜的人。
都市傳説,往往都是如此的引人入勝。荒誕嚇人的情節,發生在自己身處的城市,或居住的社區,總是令人格外毛骨悚然。這些傳説,一聽再聽,既讓人心寒,卻又讓人忍不住想聽下去。耐人尋味的故事,反映我城的歷史民俗文化,換個角度看,其實為我們留下另一個視點的記錄。《香港不思議事件》帶你走遍香港各區,尋回散落在都市四周、卻快被遺忘的那些地方、那些人、那些傳説。
有一個童話故事,你和我都大概聽過——充滿好奇心的女孩愛麗絲,在某個午後,意外栽進兔子洞裏,從此展開連串奇遇。在洞穴的另一邊,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愛麗絲被大大小小的木門包圍,每道神秘木門背後,原來都藏着一幅幅前所未有的景致⋯⋯ 如此奇幻的旅程,倘若發生在真實世界,又會是怎樣呢? 世上雖無神秘的兔子洞,卻有奇妙的鏡頭,把真實世界的影像,變成前所未見的畫面。透過攝影師的鏡頭,帶你用另一種角度看香港,鏡頭下的這些景象,你想像過嗎?下班時車水馬龍的觀塘馬路,縮成迷你街道;在黃埔過馬路的人們,全都變成小人國的人類;紅磡窄巷裏的車子,變成一架架迷你模型車。 渺小的我們,活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可能早已不再相信童話。但願我們的鏡頭,能喚醒你們内心那位想冒險的愛麗絲,記住曾經聽過的童話,深信我們還能見到不一樣的世界。 送給每個長大了的小孩。
攝影是,歷史的載體,光影的痕跡。每一個攝影者揹上相機,按下快門,記錄每一個關鍵的瞬間,為影像賦予更深刻的敘事和意義。
新舞季開鑼,三大舞團——香港芭蕾舞團、香港舞蹈團、城市當代舞蹈團,都交出野心勃勃的嶄新劇目創作。 縱觀三個舞團的藝術總監,不難發現他們的相似之處:本身都是出色舞者、均在外地學舞、再來到/回到香港編舞。為甚麼選擇香港?香港舞蹈是否有獨特之處?記者懷着這個疑問開展這次專題。而最終得到的不是一個答案,而是關於創作的理由。 他們都說,小時候的自己曾是一個局外人,而這一份孤獨感,最終轉化成創作養分。從劇,講到自己,再講到怎樣發揮影響力。  
曾聽前輩分享:半個世紀以前,若坐鐵路進出九龍和新界,必見禾田處處。 然而當今世代,那些有關秋收的形容—一片結穗黃金海,大概只是教科書上的範例;乃至廿四節氣中與「米」有直接連繫的穀雨、芒種,除了單純是日曆上的關鍵詞,大概早已隨本地農業息微而淡出都市人認知。 放下鋤頭或許容易,但今日再談復耕、再次種米,到底是為甚麼?除了是田園意趣或情感作祟—「係愛呀哈利」,還有甚麼原因驅使一羣人願意復歸自然? 二〇二四年秋,我們且用科研的視覺,看看米田新事新意義。
「打開香港」(Open House Hong Kong),一個別開生面的建築節。 2024年首屆 「打開香港」,涵蓋五十多座建築和公共空間,由新商廈、百年電車廠、都市農圃,到工廠區啤酒廠、元朗改建狗房。建築節著重開放性, 由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打破既有思維,從設計、美學、歷史去欣賞香港城市空間的可能性。 在建築節開始之前,本刊深入專訪打開香港統籌團隊,掀開建築節的成立源起、背景、理念,並在成員帶領下走進其中三幢建築,並精選五大「潛行」空間,搶先欣賞香港絕美建築。
更多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