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垃圾徵費前 最後一里路
所有焦點
焦點
垃圾徵費前 最後一里路
5
原訂於四月一日實施的垃圾徵費政策,推行前夕各行各業裙拉褲甩,「地拖棍如何丟」、「清潔工怎樣執」等十萬個實際問題連環引爆,引起一面倒反響。 專題構思原是探究我們肆意製造、視而不見的垃圾一直以來由誰來接住;不願負上的責任,往後還有可能讓這些人繼續埋單嗎?我們由拾荒者這個邊緣羣體切入,從跟訪土瓜灣珍姐一天,了解她在與店舖的互動、與食環清潔工的拉鋸中,如何將本要被送到堆填區的可回收物「救回來」(rescue)。然而並非所有回收物都有利可圖,利潤低的自然被淘汰,成為垃圾。但有人仍在堅持回收(recycle)、處理—回收工場老闆劉先生告訴記者「至少賺咗唔使去堆填區」。 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稱垃圾處理者為「現代社會裏的無名英雄」,指他們日復日地更新正常與病態、健康與疾病、想要與不想要的、接受與丟棄的、應與不應該的界線。參考學者胡嘉明與研究員張劼穎於《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羣與空間》中詮釋,這些人每日的勞動不止為我們的城市「排污」、更防止因有用與無用的界線模糊而可能產生混亂。他們透過拿走病態的、不正常的、不想要之物,維持我們習以為常、社會的「正常規範」。 花篇幅述說無名英雄的困境,到底不是為了煽情賣慘,而是嘗試簡單勾勒出一個回收鏈關係網。點與點之間的矛盾角力,牽扯着垃圾的命運;一直存在的操作問題,亦將隨着徵費落實更為顯現。政策推遲至八月一日推行,未來這五個月,其實會否尚有空間讓人討論怎樣的政策與配套介入,能化解動搖社會「正常規範」的重大危機。 環保組織則向我們點出徵費政策中「大嘥鬼」的缺席,引伸近年大型基建及環保政策同樣較強調末端處理,指出源頭減廢(reduce)除可讓市民可買少幾個垃圾袋,亦應是相關政策的大方向。丟棄或回收前,除了避免及減少使用,另有慈善團體及自發組織的街坊,為二手物開闢送往堆填前急轉彎的重用(reuse)出路。 看見垃圾(waste)時,願我們都懂得感嘆一句:「what a waste」(真浪費)。
推介焦點
焦點
岐阜傳統工藝 守業與變革之歌
6
焦點
Mini HK: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12
焦點
兩餸飯,也是文化
4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