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香港是個福地─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幾乎沒受過直接的戰爭威脅,即使有大型衝突,也不必經歷槍林彈雨,然而今天不少市民都感到處身「戰爭狀態」,有人鼓勵學武傍身,有人號召閱讀歷史,我想,透過電影了解「戰爭」,也非離地萬丈的事。恰巧最近上映的《決戰中途島》(Midway,2019),背景就是二戰,可供讀者在娛樂之餘學習與聯想。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震驚美國,日軍計劃乘勝追擊,美軍決定傾力反抗,荷李活曾多次將這段歷史搬上銀幕,近者如米高卑導演《珍珠港》(Pearl Harbor,2001),觀眾應不會陌生。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企圖佯攻阿留申群島引出美軍主力,殲滅對方然後搶佔中途島,以此為基地劍指夏威夷;美方卻成功破譯對手密電,洞悉先機在中途島伏擊,只折損一艘航空母艦及一艘驅逐艦,擊沉日本四艘航空母艦及一艘巡洋艦,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日本隨後漸走下坡,終至戰敗投降。
相對於慘烈的珍珠港一役,中途島戰事更突顯的是智謀、計策的運用與對碰,心戰激烈不輸槍炮,要拍成電影就更考導演的功夫。早在七十年代,荷李活已拍過同名的《中途島戰役》(Midway,1976),導演積史密不算一流,多拍電視電影,如今早被遺忘,但這部作品雲集一眾傳奇影星,查爾登希士頓飾海軍上校,亨利方達演美軍上將尼米茲,三船敏郎演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羅拔米湛、格連福特等性格巨星也有參演,卡士一時無兩,拍戰役謀略,也頗為用心。
積史密不拍珍珠港,單刀直入,一開場講查爾登希士頓如何收集情報、串連兵士,同時平行叙事,也講山本五十六怎樣排艦佈陣、調兵遣將,半部電影不見槍火,戰鬥皆在一眾影星的額上皺紋、沉重嗓音隔空交鋒,文戲鬥得比武戲厲害。可惜影片貪多務得,除了戰爭,又想處理查爾登希士頓戲中的參軍兒子與日籍少女的亂世矛盾戀,到了戲劇高潮,卻多只用《偷襲珍珠港》、《太平洋逐島戰》(Away All Boats,1956)、《大不烈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1969)等電影和其他戰時紀錄中剪輯而來的片段,零碎殘舊而乏實感,並不吸引,白白浪費好卡士。
如今羅倫艾曼力導演重拍中途島戰役,以他嗜拍特技科幻片的專長與性格,焦點自是放在前人拍不好的幾場海空大戰。一開場不久,他即火力全開,重現珍珠港受襲一役,炸得血光紅紅,其後數場重要偵測、試探、對陣,更是花盡特技心思,炮聲隆隆,彈幕如雨。即使不拍兩陣對壘,導演也要來幾場戰鬥機在航空母艦練習升降的驚險場面,盡顯其技術控的心態。艾曼力對戰艦的內部結構和戰機的飛行軌迹頗有研究,拍俯衝轟炸的高危技術與緊張氣氛,幾無前人可及,這方面無疑有點像精研機械器物的宮崎駿,他在《風起了》(2013)對「零式艦上戰鬥機」描畫之仔細,可謂至矣盡矣,然而宮崎駿拍戰機而實反戰,艾曼力拍戰機而暗申大美國主義,出發點大不相同。《決戰中途島》也有拍零式戰機,性能出眾令美軍喪膽,但終究還是被大量擊落。
不過香港有影評將本片與基斯杜化路蘭的《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2017)比較,認為艾曼力只求刺激場面,內容膚淺,其實也沒必要。艾曼力過往幾部賣座大片,如《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1996)和《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都不以寫人深刻、叙事破格見長;《決戰中途島》的特別之處在於沒有大片商傾力投資,而是由艾曼力自行籌募,最終雖也覓得1億美金成本,是史上最昂貴的獨立製作之一,但對比昔日的大製作仍是相差一截,然而拍出來的效果並不遜色,特技依然精采,並非毫無優點。
上文談到拍中途島戰役最重要的是戰術交鋒。《決戰中途島》從開戰前的美日政經關係拍起,以為別有洞見,但後來無以為繼,文戲令人失望,然而至少拍出一點值得我們參考的︰美軍一眾年輕將士同仇敵愾,縱是年少輕狂,高層也願意放膽讓他們一試;相反日軍少將們其實已嗅到戰術漏洞和風險,眼神露出疑惑,但南雲忠一等司令剛愎自用,不聽意見,結果自是一敗塗地。今天我們不少老一輩說要「放棄年輕人」,但考良心、論戰意、比創新,未來始終是屬於年輕人的。
作者簡介
陳廣隆(Horace Chan)︰中學教師,影評人,「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