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又到,看到有關當局的宣傳設計圖像,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反宣傳了。書盛載着知識,但美感又怎能在談論書的過程中缺席呢?圖像美感的重要性,在設計書籍、影集、藝術書籍等出版物中尤其重要,然而我們往往掌握不到欣賞此類visual book的門路。如何才算一本好的visual book?在出版的過程中,藝術家、編輯、設計師等人士,到底作過什麼思考?我們來談談一本visual book的誕生。
要完成一本書,背後設計工序的繁複可能超越你想像。
對照是最好的入門方法。要了解一本visual book的製作過程經歷過什麼思考,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找來一本出版過兩次的作品,看看兩次出版的改動。剛好美聯社攝影記者余偉建,就有一本出版廿年後再版的攝影集《HKG》,將會推出。「十年前也曾經打算再版,但當時許多條件上的限制就暫延了。但找也找了彭定康寫了序,何況香港現在也愈來愈壞了,便決定要再版這作品。」
廿年前,《HKG》推出初版,收錄了九七前六十四張黑白照片,記錄了香港的歷史現場,當年印了一千本,「現在仍有些未賣出留在我家。」余偉建這樣說。香港的攝影集巿場不大,原因之一是讀者們覺得攝影集價錢比較貴,又不清楚與在電腦看同樣作品的差異在哪。「我仍要出版攝影集,其中一個原因是想可以控制到讀者的觀看方法。」
所謂觀看方法,關乎觀看的經驗,以及顏色的處理,「這影集全部都是黑白的照片,黑白照片在印刷出版是比較困難的。」是次出版《HKG》的Brownie Publishing的創辦人鍾卓玲說。
在印刷上,黑不是只得一種,有時是混和不同的灰色組成,又可以是黑加上灰、黑加上啡等不同配搭,濃度、上色次序、紙張質量等,也會影響紙張上黑的呈現,「如果是彩色印刷,色彩的偏差度可以是5至7%,但要是黑白的話,就可以差天共地。」余偉建說。
根據創作者的取向,每張作品都需要個別調整,在屏幕上也不能作準,需要印刷出來測試效果。
余偉建展示同一張作品不同的印刷效果
打稿現場
於是那又成為了美感的議題。在黑白作品上的黑,到底要怎樣印刷,才能重現創作者的原意,「這次再版,單是打稿已經打了四次,成本已經過萬元了。」打稿即是一次完整的印刷試版,可以讓出版社看到完成品的模樣,再作修正後便能大量印刷。而打稿亦分為「乾版」及「濕版」,即數碼打稿及傳統打稿,前者是用雷射印刷,比較便宜,但顏色亦會與完成品有偏差,後者則是用油墨印刷,雖然準確,但就較昂貴。
余偉建與鍾卓玲原來先選擇在香港的印刷廠打稿,看到稿件後覺得不太妥當,而香港的印刷廠又不太願意作仔細的調整,「許多東西他們都說沒辦法,也許因為我們印量少,要求又高,他們賺錢的是印招股書之類的。」余偉建說。於是他們就去到台灣印刷,不計來回的郵件溝通,單是親身飛過台灣在印刷機前看結果修正就已經兩次,「無論我怎樣努力在電腦調整照片,去到印刷機前,也有許多微小的調整,師傅的手勢、油墨紙張的狀態,其實都影響到成果。」
紙張的選取是印刷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實在的觀看
「這次出版歷時大約一年,」鍾卓玲這樣說,「快的話一個作品大概三個月就能完成,但因為工作很繁瑣,我通常一次只能同時進行兩三個計劃。」她也擔任了編輯的角色,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協調不同的參與者,「例如書籍的設計,其實也修改過兩次。一開始台灣設計師交出了設計,那比較有挑釁的感覺,但作者本身其實追求比較含蓄的呈現方式,那我便要將他的意見有效地轉達。」
又例如這次新版選用了牛油紙作書面封套,書面的照片,就是余偉建1994年在新華社門外拍下的一張有兩隻大眼的作品。「我想說的,就是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余偉建兩次都用了這作品作為封面,但這次加上了牛油紙,就讓那影像加添了距離感,你要仔細看,才能看穿那顯而易見的事實。「單是牛油紙我們也選了很多款,有些可見度太低或太高都不合用,結果就選了這款,怎知道台灣那邊沒有貨,又要從香港運送過去。」
為什麼仍要印刷作品?余偉建覺得,那可以控制到讀者觀看的次序節奏,也能再呈現到他希望的作品色彩,「每個人的屏幕,也看到不同的顏色,而且這次作品也不該在手機上一刷就過的。印刷品可以是一個很好的資料庫,讓人可以比較實在地再觀看作品。」
【預售】《HKG –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珍藏限量版)連結:
https://bit.ly/2L3ZD7U
同一本作品的三個不同封面,可以到出版時的思考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