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散文】藝術家秦偉 從墨西哥女孩的眼睛訴說一個荒涼故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一瞬間²

【影像散文】藝術家秦偉 從墨西哥女孩的眼睛訴說一個荒涼故事

10.03.2019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07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11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北美推行自由貿易協定,新自由主義政策下,大量的美國廉價農產品,衝擊墨西哥當地市場,導致墨西哥農民的生計瀕臨崩潰,他們唯有放棄原耕地,遷往大城市另尋立身之處。

位處墨西哥邊陲的一個新移民社區─阿維納尼斯廸貝奧斯(Arenales Tapatios),正是不少農民聚居之地,該區幫派林立,毒品猖獗;還有公共基礎設施薄弱,衞生條件惡劣,教育支援不足,種種境況,就如社會學家所述的失敗型社區模樣。

當藝術家秦偉背上相機,踏足這一片土地時,目下的粗糙道路和破陋房子,令他想起墨西哥作家Juan Rulfo筆下孤寂的魂魄,有一份說不出的荒涼。

他的影像叙事,以年僅十三歲的桑蒂婭(Sandra)作為圖片主角,這個正值青春期、每天做着美式文化白日夢的墨西哥女孩,她的未來會是怎樣?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07

命途開始凋零

秦偉這一組影像散文作品名為「桑蒂婭」,不過,圖片主角桑蒂婭所佔的圖片比例很小,甚至不太存在。因他要以周邊環境解讀這個正處青春期的少女,與她所置身的處境及時代。

「人的存在,背後是由很多細密的條件編織組成。我們每人都經歷過成長過程,眼前的世界是奇妙的,充滿純真與幻想。但現實環境,卻提供一個很窄小的空間讓她及她們選擇。」

桑蒂婭在該區長大,惡劣的社區環境未能提供歸屬感,而居民的低學歷背景更難以適應社會的就業需要。當美式玩偶芭比娃娃讓這個小小的心靈充滿憧憬,但跟桑蒂婭同輩的青少年,不少被擠壓到社會邊緣去;在薄弱的身份認同及價值觀上,有些甚至選擇到幫派中討活。

「想像一下當他們內心大聲呼喊愛與自由的時刻,命途卻又開始凋零下去。」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03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16

拍攝地點阿維納尼斯廸貝奧斯,意即砂礦;處身這個黯然的社區,秦偉在拍攝過程中,較着意現場色溫的變化及背後那份靜默的氣氛,讓圖片散發出不同的溫度,特別是在微光下的景象,一切若隱隱若現當中。

「現場一股異質的沉默是我想表達的。」秦偉說,拍攝是物我之間的事,總有一種微妙感覺。他曾就靜物創作下過工夫,拍攝時,他先把心靜下來,讓眼前的視覺落點放緩,不要被多餘的情緒所支配,從而讓自己對周邊的敏銳度自然活躍起來,「這種物我兩者之間的處理很受用,能讓圖像產生一份平緩的張力。」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14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13

深受法國當代藝術啟蒙

秦偉曾當攝影記者,他的攝影手法,卻有別於傳統的紀實語言,這是源於他的遊學經歷。「我對世界充滿好奇。」八十年代,他中學畢業,因嚮往歐洲的歷史文化,跑到歐洲遊歷,他背着背包和相機,沿歐洲高速公路,搭便車到其他國家流浪,沒錢的時候便到當地的中國餐館打打零工。斷斷續續,從巴爾幹半島到地中海沿岸至大西洋海岸,「天高海闊,盡情燃燒青春。」

後來,他入讀法國Mulhouse高等藝術學院,受開放的學習風氣啟蒙。「當時法國正值由密特朗主導的社會黨左派政府執政,以高姿態在文化政策方面推動種種革新,如法國藝術院校的教學方向,過往以現代主義美學為重心,轉向更具前瞻性的當代藝術領域。」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06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02

他指,八十年代攝影在歐洲雖然仍未進入主流藝術,但攝影的創意空間仍是活躍的,一些當代藝術家如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斯各格蘭德(Skoglund)等,用影像作為表達方式,催化了攝影的多元發展,並為秦偉的藝術之路打下深厚的學術基礎。

他認為,攝影應提升為人文學科,「可以透過影像批判社會現象」,同時,他總會保持着人文關懷的視覺觀察,反對用獵奇的眼光看待攝影對象,特別是低下階層。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18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19

攝影催生對世界的新理解

拍攝的內在狀態,有時會受到不同的外在衝擊。曾經有一次,他在該社區不到五分鐘,便有少年人跑來向他兜售毒品。「亦有次我獨自在街頭拍攝,有個不帶好意的傢伙跑來盤問一翻,誰知還談不上兩句,那人也許藥物發作,『轟』的一聲便倒在地上,這倒令我心裏發毛,我推了他兩下,還好仍有呼吸,但又見旁邊的人若無其事,還是快快溜開上算。」

秦偉認為,拍攝這些作品引發深思,當全球化經濟體系向跨國集團大開綠燈,資本家在跨邊界下更肆意地進行利益掠奪,富裕地區便會出現無法控制的破壞性消費生活模式,亦引來對後殖民地區在文化及生存資源的破壞。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20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01

「究竟我們的視野該如何擺放?」他說,攝影讓我們審視自身的局限,尤其在現今科技急速變動的時代,互聯網將時間和地域空間捆綁起來,新格局的紀實美學提供探討空間,讓我們閱讀這個時代的另一面,在歷史的大框架中了解存在的意義。

「我有一個習慣,每到一個陌生地方開展拍攝前,會先多閱讀該地區的政治歷史乃至文學,這讓我擁有豐裕的靜觀空間。北美地區魔幻寫實的美學思維,如幻似真的銳利批判角度,詩學般的叙事形式,便是這種形式表現上的探索。」

%e7%a7%a6%e5%81%89%ef%bc%8d%ef%bc%8d%e6%a1%91%e8%92%82%e5%a9%adsandra-05

作者簡介

秦偉,獨立策展人、藝術家、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當代藝術攝影深造文憑」課程統籌及責任講師。秦偉1958年生於香港,早年就讀於法國Mulhouse高級藝術學院,藝術碩士,以當代西方造型表現結合東方傳統美學思維完成其畢業創作。

秦偉是2015 第二屆北京攝影雙年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題展《陌生的亞洲》及 2016 阿根廷國際攝影節的策展人;先後在不同國際攝影節策劃
展覽;包括香港國際攝影節、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大理國際攝影節及連州國際攝影節等,並獲頒多個策展人獎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一瞬間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