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於二◯一四年二月刊出的封面故事《感官消失中》(2362期),訪問了患有遺傳性視神經基因病變的視障人士、介乎於健聽與聾人之間的弱聽人士、受鼻咽癌後遺症影響而逐步喪失說話能力的頑疾康復者。當感官日漸衰退,他們適應,繼而接受,盡力面對。
政府統計處在二◯一九年八月至二◯二◯年十二月期間進行調查,估計全港有534,200名殘疾人士,佔全港整體人口 7.1%。不欲關於這百分之七的人口的故事只定格於十年以前,十載以後,他們的遭遇可有改變?這一座城,到底是十年人事幾番新,還是依然故我?
十年前受訪的弱聽人士慨歎,其身體缺陷是「看不見的殘障」;十年後,新視障人士白手杖不離身,特別提到自己其實並未學懂如何使用白手杖,用法未必正確無誤,執緊手杖只為讓旁人辨識到自己為視障人士。
因電療而喪失嗅覺、味覺、聽覺的病人互助組織主席靠同路人捱過治療的寂寞和辛酸,以大量後遺症換取性命,轉頭又要面對歧視。聾人手語翻譯員任教手語近四十年,社會上關於手語的紛爭不斷,他偶爾對香港手語前景悲觀,但仍繼續執教鞭;
然而,身體機能退化,不代表人生缺失。視野忽爾急劇收窄的二十六歲女生,正計劃獨自到外國升學。聽覺日漸衰退的中年漢,樂得擁抱無聲世界;味覺和嗅覺只剩一半的癌症康復者,常提醒自己謹記知足。
他們依然可以用各自的方法,好好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