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崩塌都市 工業意外與工傷者們
近月,傾圮崩塌的事情,香港人見過不少。 地盤天秤、演唱會巨型屏幕、天台吊船……一次又一次的墜落或飛脫,一句「金屬疲勞」解釋了嗎?螺絲會鬆脫,纜索會斷裂,若我們一直查探下去,或會看見人員的失職、制度的失效、一個利益當前的社會,甚至一座不把工人的命視為人命的城市。崩塌傾倒的,除了意外肇事的重物,還有香港向來引為自豪的專業至上精神。 崩塌後,被壓在重物下的人,又可如何站起來?工傷工人每走一步,傷口紗布也再次滲血。現時補償制度下,佔上風的是老闆僱主,不獲合理賠償的工傷僱員,只能走上踽踽獨行的法律訴訟之路,永遠的過渡,永遠的等待,被迫跟財團或老闆下一盤昂貴的棋局。 這是一個有關崩塌,以及在遭遇崩塌後,一個個人如何重新站起來戰鬥的故事。
6
進入焦點
談秤說磅
中文的世界中,我們分有「天平」、「秤」、「磅」,如果作名詞,三者就似是隨年代而生、代表着科技進步的三類衡器。但換成英文,一字“SCALE”卻已涵蓋一切。在一筆一劃寫字時再度思考,其實不論是「秤」或「磅」,若作動詞用,其實都是形容量度重量的動作,配上不同材質及物理性用法時,才又形成各類衡器的專有名詞:配上坤甸木作為長桿就成了桿秤;換上指針、彈簧或傳感器,又化成近代才出現的針磅、電子磅。 本來就是一家的秤及磅,或許在歷史進程中有分先來後到,但卻並非「有你無我」。在時代的進程中,交易因磅而變得精良,卻永遠抹不去秤具曾經具有的人文價值。在仍然可以左擁桿秤而右抱磅具的時候,我們嘗試走入社區談秤說磅,看情深者的不捨,看市場上僅餘的況味,看現代化後的裨益。
8
進入焦點
家具狂迷
時代巨輪不斷前進。近年的疫情關係,人們多了時間留在家中,對家具愈加講究,造就家具產業逆市增長;也是最近幾年,移民潮席捲香港,人走,家具不易帶走,幸運的找到下一手用家繼續使用,不幸的流落堆填區。 家具一直是歷史的載體,留住人類使用和時間的流逝的痕跡,所承載的遠超物件本身。今次專題訪問的家具狂迷,家具是他們的興趣、熱誠、工作,家具是他們的生活。他們何以愛物?何以惜物?
6
進入焦點
九龍城 都市重建啟示錄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於五月二十七日公布九龍城區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發展計劃(KC-017),此為自二○○七年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後,近十五年以來面積最大的新發展計劃。早於二○一九年二月,市建局已公布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KC-015),可以預期,九龍城區快將被改頭換面。 九龍城是一座滿載傳奇的城市。相傳,南宋末二帝曾逃到九龍城一帶;九龍城寨因「三不管」而舉世聞名;啟德機場是世界最危險的機場之一。最近十年,區內已有最少三十八幢舊樓被發展商收購,舊城區內,漸漸有設計摩登的大樓衝上天際。去年六月,屯馬線正式通車,也許有人由衷地感到「很興奮」,但同一時間,古城已然暗湧連連。巨變驟來,在她步向未知以前,我們走進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的範圍內,立足當下,回溯過去,摹擬未來。
8
進入焦點
電台不死
寫「電台不死」,在採訪過程中,受訪者都顯得有點好奇,反過來問我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策劃這專題,其實是筆者希望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有天我一邊開車,一邊聽着電台的音樂節目,坐在一旁的友人說我老土,二〇二二還聽收音機是什麼玩法,為什麼不駁藍牙聽歌云云⋯⋯ 真的不明白,聽收音機何時跟「老土」串連?電台真的跟這世代脫節了嗎?其實我還是深信,仍會收聽電台節目的大有人在,或許你身邊已有幾個,只是,他/她未必會主動告訴你。最後,我也證實了我的假設:還有人聽電台、還有人很需要電台。 電台的聲音在我生活中也佔一席位;每個星期日我都會準時收聽資深DJ陳海琪的節目,聆聽由她精心準備的中外流行曲。不要以為前輩只會播放舊歌,她亦會為聽眾推介新人新歌,因她節目我才認識張蔓姿和雲浩影,正如她所言:音樂不分新舊,只分優劣。 她亦開放了個人instagram,每次都定下主題讓聽眾點歌。某次主題為「相遇」,我也心血來潮點了一首《人生何處不相逢》,當被她選中播出的時候,內心不知怎麼有點莫名的感動。其實科技發達,我大可以在YouTube、iTunes隨意點播,但在大氣電波下聽着,好像有人跟自己分享同一份心情一樣,這份感覺是無可比擬的簡單,但很滿足。 電台死不死,我不肯定,至少在這一刻,未。但電台所傳播的聲音和那份感覺會不會消失?我覺得並不會,因總有人會珍惜,特別在這世代,簡單、純粹、真實的聲音難求,我們都應更珍惜,讓聲音不滅。
8
進入焦點
敬惜 炒粉飯麵
你有多久沒吃港式炒粉飯麵? 乾炒牛河。肉絲炒麵。揚州炒飯。乾燒伊麵。豉油王炒麵。 一路數下去,港式炒粉飯麵的種類多不勝數。從午市飲茶炒碟粉麵,到結婚酒席的飯麵作結,這口味道陪伴我們幾十年。 但近年港式炒粉麵被加了一項大罪名—太油膩不健康。 自此人人敬而遠之,加上賣不起價錢,好些中菜廳寧願花心思推廣鮑參翅肚,也不願投放資源到炒粉飯麵中。 菜牌上一個個經典名字被除名。 然而,炒粉飯麵其實藏有粵菜精神,所需技術和製作難度不遜於各種菜式。一碗飯一碟麵,盡見炒、煎、煮、焗、炆的技藝;尋常味道,更是考驗師傅工夫的入場券。
6
進入焦點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 閱讀余英時
回想我上一次以某個人物為中心來策劃紀念專題,應要數到二◯二◯年的張愛玲特輯。做人物紀念專題着實不容易,畢竟人的一生有太多故事,而且人是如此立體,要向讀者呈現哪些面向,有什麼值得今人繼續探問,都是策劃時必須思考的。 無獨有偶,無論是張愛玲和余英時,二人都與香港這片土地結過緣。漫長一生中,幾年光景只匆匆,但在香港的短暫歲月對他們來說是如此重要。像余英時昔日在石龍車站上選擇留港,就成了徹底改變人生的偶然,「是決定我一生命運的關鍵時刻。」 於是,在專題訪問中,除了人物的生命故事,我念茲在茲的還有香港。 上世紀五十年代,余英時初來香港,在越過羅湖橋的剎那間,「突然覺得頭上一鬆,整個人好像處於一種逍遙自在的狀態之中」;而在他留港五年間,確切地體驗到這份自由並非錯覺—那年代的香港,享有言論、學術、思想自由,方能撞擊出豐碩的文化,開放多元的思潮。 那是我不曾親身經歷過的年代。那片自由的土壤,如今看來更覺遙遠。 然正因如此,我們身處當下,更加需要再讀余英時。不必要求追隨他治學立說的步履,而是一些做人原則和態度,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即使時代變遷,追求自由、公義的精神,都是不變的普世價值。 時窮節乃現。讓我借余英時的文字作結:「知識分子必須在自己與權力之間劃一條界限,不能不講原則,不能隨便妥協。」願波譎雲詭之時,我們都能擇善固執,做一個不隨便妥協的人。
7
進入焦點
不止香港電影 是香港電影人
時至今日港產片不那麼多,香港電影市場不那麼暢旺,可是喜愛香港電影的人倒是有增無減,造就舊戲隨年月變得更動人吸引,新戲貴精不貴多卻使人注目萬分的現象,種種證據顯示着,香港電影不會死!有人就有戲,有香港人便有香港戲,縱然香港電影不死,可得承認她正受環境所 限,跟以前置身的位置已經截然不同,需要轉身射個三分波,讓香港電影的熊熊烈火再度熾熱起來。
12
進入焦點
米蘭設計周2022
睽違整整三年零兩個月之後,米蘭設計周終於回來了,由Salone del Mobile米蘭國際家具展的主場館,到橫跨米蘭市內Fuorisalone「場外沙龍」,人人歡喊:We Are Back !這是一個遲來的生日派對,獻給米蘭人的老朋友,自一九六一年起就跟這座城市一起成長的Salone del Mobile,如無意外,去年就是它的六十歲大壽。但誰都記得,米蘭正正是最早大規模爆發新冠肺炎的歐洲主要城市。 經過二◯二◯年黯然取消、二◯二一年規模驟減的特別版Supersalone之後,米蘭設計周在今年六月重回正軌,它的歸來,意義重大,代表疫情陰霾總算散去,人們學會了適應下來,努力重建被擾亂的日常生活節奏,建構更美好的未來。漫長的中斷之後,後疫情時代的設計思考,離不開如何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還有怎樣修補人與自然的關係。失去過才懂得珍惜,原來能夠一起坐在梳化上,面對面地聊聊天,有多重要;原來能夠呼吸清新的空氣,感受風的流動和光影變化,聽到聲音的迴響,有多美好。
13
進入焦點
回歸25周年 ─ 香港是我家,/。/?/!/⋯⋯
鄧小平說,一國兩制下,回歸後香港人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今年是回歸二十五週年,亦即是這五十年的路途,已到一半。「一半」是一個關鍵節點。像剛過半生的人,站在生命中段,既看見眼前路,回頭亦見身後身;每一步,每一轉念,決意固守航道或自由落體,就在此刻。 就在站在時空「一半」的香港,我們一起回首身後身,前瞻眼前路。閉上眼,讓記憶帶我們回溯教科書或媒體對香港過於爛熟的形容:「香港地少人多」、「香港流行文化已逝」、「香港是我家」,看看語義如何在一個個血肉故事及眾聲雜音中游離、變形、在多種力量拉扯下得以辯証。 過了一半,還有一半,以及「大限」以後的未知。香港是我和你的家嗎?無法被定形的標點符號,就像我們可選擇的「一半」,決定眼前路如何走下去。
10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