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Shadow’s Table
熱愛飲食美學、東方花藝與茶藝,矢志追求「和、樂、靜、雅」的人生。希望透過健康的家庭料理, 把美感的領悟伸延到餐桌設計和花藝,打造和諧又溫暖的氛圍。
49
進入焦點
尋鮮吃鮮的時代
在現代,當一位中菜主廚,一點也不容易—要廚房領班、在廳面察看食客需求、在街市想新菜、在書店閱讀進修……更需為尋珍、尋鮮而上山下海。也全賴這一期封面故事受訪的主廚們,我才知道,原來香港擁有如此豐沛的海陸新鮮食材,多是有機、可溯源,以不花巧的做工已能烘托原味。實踐可持續生活模式的門道,離我們一點也不遠。
4
進入焦點
給康城的情書
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法國人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在巴黎公開放映他們拍攝的十部短片,共計二十分鐘,這場商業放映會常給影迷視為電影誕生日,盧米埃兄弟則是「電影之父」。在電影發源地,法國人把電影稱作第七藝術,地位崇高。一九三九年,法國籌辦第一屆電影節,找來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惟因戰亂取消。戰後一九四六年,第一屆康城影展舉行,南法海岸這座遍植棕櫚樹的城市,從此成為全球電影人的夢想之地。而影展競賽頒發的金棕櫚獎,紅地毯盡頭的最高榮譽,代表着藝術成就的頂峰。 今年康城影展來到第七十五屆,籌備這期封面故事時,了解更多金棕櫚獎座背後的故事。原來電影人手上這個獎座,同樣承載着頂級craftsmanship。獎座設計的特色、理念,以至專業工匠製作的過程,顯現出製作高級珠寶與製作電影一樣,都是才華、辛勞、堅持缺一不可。
7
進入焦點
夏日風物誌
是次以「立夏」為主題的封面好比一部公路電影。各個受訪者都手握着一點夏天的碎片,讓我得以在初夏穿梭於浮城,尋訪夏季產物及工藝,沿途微觀香港夏日。埔姜在夏天長得茂盛,昔日居於荔枝窩的客家人就將之入藥,今日的年輕駐村藝術家,再以創意將傳統智慧重現;竹藤編是屬於夏日的傳統工藝,竹篾交錯,一竹一世界,也令年輕工藝師立志守護;繡莊售賣涼蓆的傳統由來已久,傳人把家業傳承至今天,補蓆之餘,也令工藝暫時不致失傳。頌缽藝術家曾文通說,人應臣服於大自然;花藝師魚魚則說,不時不食才是最適切的生活模式;WHIZZ則以獨特的音樂魅力,擁抱夏日的絢爛及暴烈。炎夏,原來不只有潮濕黏膩的一面,還有着無窮生命力。
7
進入焦點
笑死siu4:Laugh Die lol 搞笑的力量
早排有次午膳,同事談起最近我策劃的題目有點沉重嚴肅,喂,開心啲啦。我說畢竟整個社會都很抑鬱。而對方的回應是:所以更加要發掘一些得意開心的故仔。 後來忽爾想到日常一個口頭禪:笑死(siu4)。 日常生活中,看到好笑meme梗圖,聽到好笑的趣聞,都會令人「笑死」。原來分享快樂很重要。像今次封面專題訪問多個本地搞笑之人,有meme版主、棟篤笑組合、搞笑藝人東方昇和阿正,他們努力地苦中作樂,以笑的力量感染別人。他們說,笑是治癒,是圍爐。笑是一個讓人繼續生存下去的動力。 老實說,當然也有笑不出來的時候,尤其遇到荒誕無稽之事,百般無奈,惟有冷嘲拋下一句「笑死」,亦有人以玩笑來嘲諷。也許像好青年荼毒室的鹽叔所言,笑是無力感下的最後救贖。 想起去年在一個音樂會上,歌者在最後演唱了黃耀明的《祝福你快樂》:「祝福你快樂 再不知多講些甚麼/祝福你快樂 願上天終於給你幫助/何日何地 或會問句你好嗎」 不論你身在何地,難過或窘迫,不安或孤獨,願笑能夠帶給你一點點力量,繼續向前走。 唯願是年月好好的對待你。
7
進入焦點
咕嚕肉.進化錄
咕嚕肉有一種普及性,上至星級中菜廳,下至地小菜館、兩餸飯小店,都總可見這緋紅中夾雜青與黃的身影。酸酸甜甜,三歲孩提以至七老八十都樂於此味而不疲。 但咕嚕肉也是一道很腌尖又矛盾的菜式。 口味家常,但烹調功架卻絕非普通人家能輕易掌握。賣相未必討好,卻極講究黃金食用時間。你若是晾在桌上二三十分鐘,口感已經相去甚遠。 變幻原是永恒。咕嚕肉作為粵菜中的經典,這些年也一直在廚師們手上變奏着。菠蘿可成乾或化粒,糖醋汁不再只限於糖與醋,肉件或方或菱或長條。甚至乎見「肉」不是肉。 「繼往聖、開來學」,咕嚕肉的未來又會有幾多可能?
7
進入焦點
告別老字號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艱辛的年代,經濟轉型、社會運動、疫情肆虐……種種問題此起彼落,彷彿也催快了時代的步伐,迫使城中大小老店連環提前結業。很多店來不及說再見,已悄然消失;來得及告別的,卻日子無多……
13
進入焦點
短片創作 前進的力量
訪問之時,戲院尚未解封。因第五波疫情嚴峻,全港戲院自一月七日起停業,一停就近四個月。問人上一次入戲院看的是什麼電影,對方總要想一想,因為恍如隔世。問人上一套看的網片是什麼,也不容易回答,因為實在看了太多。 疫情下的新常態,是觀看網絡短片成為人們的主要娛樂,網台以前所未見的姿態崛起,影響力愈來愈大。 重看《明周》在二○一五年七月推出的封面故事《自主拍嘢 新新浪潮》,其時港產片萎縮早是不爭的事實,小學生也開始拿機拍片;受訪的黃飛鵬參與的《十年》還未上映,黃進入選「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一念無明》開拍,游學修和何啟華因學舌鳥成名不久……人們把目光放在YouTube短片和獨立電影的新導演,期待新新浪潮的未來,活出獨立自主的精神。 時至今日,在疫情的催化下,網台以前所未見的姿態崛起,影響力愈來愈大,號稱「改朝換代」,不同風格、定位的創作者也利用網絡的自由度找到自己一片天地,想像影像創作和媒體的未來。社會或許被愁雲陰影籠罩,但遮蓋不了他們的鏡頭,他們仍有很多故事想講、很多實驗想試。
5
進入焦點
無憾的善終
生命可貴,善終難求。人活着,盡情追求精采,臨終一別,也只求無牽無掛。若把死別視為一個過程,能讓逝者走得無憾、生者釋懷,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社會進步,「好死」不再是忌諱,長者也冀望死而無憾、帶着尊嚴辭世;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善終概念更受關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推動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為香港的晚期照護服務帶來轉變,讓臨終長者掌握更多選擇,決定自己的離別曲該怎樣奏。
9
進入焦點
香港文學新生代 似遠還近 書寫的距離
《明周文化》去年策劃「香港文學 迷霧裏重行」的封面故事,以三位本地著名作家黃碧雲、淮遠和董啟章為主,收錄新作和專訪。今次則聚焦於本地九十後寫作人,同樣兼有訪問和作品刊登,各擅不同文體和寫作語言,當中更着重寫作者身處和發表出版的地方,面對本地創作和出版自由受壓的環境,他們如何在或遠或近的距離下寫作。希望藉此專題,呈現新生代的寫作和思考,像關注的議題、個人生命經驗,共同經歷時代的寫作狀態,同樣是這一代香港的書寫隱喻。 在拍攝封面相的時候,攝影師建議筆記簿要有一行字,寫什麼則由我決定。於是我急忙想了想有哪一句能代表今期封面題目。忽然想起最近朋友借我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Ivan Klíma)的《布拉格精神》,閱讀時我在筆記簿抄下好幾段深有感受的段落,碰巧也是朋友摺角的書頁。 封面手抄的這句,來自克里瑪和美國作家Philip Roth的對談。他們談到捷克作家的處境,民族的嚴酷命運意味很多強制性的主題,作家受環境所迫而寫。對於寫作人來說,外部的壓迫限制,或會窒礙思緒和下筆,苦苦掙扎,混雜各樣情緒,甚至失語無法書寫。而克里瑪長年受極權統治下,生活處處壓迫和不自由,但他依然繼續寫作,尋找發表空間、傳閱的機會。苦難中,他深切體悟到,寫作是個人能夠守住的最後場所。 於是他一直寫下去,寫下捷克文學重要一頁。「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的誕生是創作者抗議的吶喊, 抗議籠罩着他、他的前輩和他的同時代人,以及他的時代和他的語言的遺忘。」
6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