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香港文學 迷霧裏重行
香港文學,從殖民時代,過度期至回歸,千禧以後,常常出現關於香港身世處境的思考,本土經驗,以及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詰問。 今次封面專題,集結了黃碧雲、董啟章和淮遠三位重要的香港作家。他們的創作生涯,都見證着島與半島的跌宕。當中,黃碧雲並無選擇受訪,而是交來逾六千字的長文,以作品來作回應。而董啟章和淮遠在訪問中剖白創作的心路歷程,也分享了新作刊載。讀者可以直接從作家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他們真切的情緒和想法。 城巿變化太急,寫作人回應時代,沒有劃一距離與節奏,有些創作是即時的、直接的,也有些是漫長的沉澱,反覆經歷焦慮痛苦。但對於寫作者來說,能寫才是最重要的。
5
進入焦點
無聲世界 有誰共鳴
本以為手語就是那根萬能鑰匙,只要緊握在手,就能打開聾人幽閉的內心。但原來所謂「溝通到」,並非單單在說言語相通。聾人老師以過來人的身份,陪伴聾生;手語傳譯員不只是傳聲筒,還要拆解聾人所思;心理學家團隊不諳手語,卻嘗試穩穩接住聾人的情緒。比起語言,更重要的是擁有同理心,願意進入彼此的世界。
8
進入焦點
疫情時代 何以安家
從二◯一九年開始,我們的家再也不一樣。用途理解或許改變,又或是其形式大小、活動空間,凡此種種,即使空無一物也能是家,但為了新的需要,我們也理應要有新的家具。然後米蘭設計周終於又再舉行了。在這場疫情中,米蘭是歐洲早期疫情最嚴重的大城市之一。然而對家居設計業來說,這卻是新的發展契機。因為有些人活下來了,也就要住在新的家中,也就要把家變成必要的模樣。於是我們也來到米蘭了。
15
進入焦點
精進.點心
點心,是生活、是工藝、是文化。點心,不只是「歎」的飲食選擇;若仔細看,它着實教曉我們很多事情,像是靈活變通、與時俱進。 唯有精進,才能力保這「夕陽美食」,永不失傳。 但是這個年頭,做點心的人總像抓錯用神,一頭栽的用貴料、大玩造型……與昔日師傅們做點心的原意、心思,距離很遠。 這次,請來傑出門生無數的中菜主廚劉秉雷,從大家愛吃的「蛋撻仔」說起,點心之精與進。  
7
進入焦點
新移民潮下 留守的故事
這年是香港人的改變之年,也是腳下這片土地的改變之年。昔日想安定下來的人,會跑去結婚生子,現在想安定下來的人,是扶老攜幼,帶同愛侶上機移民。疫情和緩,難得和舊雨新知終於能聚會見面,大家卻還是在討論走或不走──說是討論,但其實也是在和內心角力:去邊好,要準備乜,去到做乜好⋯⋯人人都想聽更多資訊,得到更大力量,為自己的選擇找一個更鞏固的說法。 在近年的社會氛圍下,人似乎愈來愈難找到留下的理由。留下來的人不找個偉大的理由,就要承擔懦弱的指責──我不可以說,我留低純粹因為我想留低。一個人離開,能思考未來,並下重大的決定,身邊人總要送上祝福,代其快樂。同樣地,留下的人也想有人替自己高興,對決定表示明瞭。 「如果這年頭離開香港有千百個理由,可不可以為留下的人留些理由呢?」
7
進入焦點
她們的建築
一直以來,建築都被視為男性主導的專業,歷史上女性才華被低估的例子比比皆是。德國有名的設計學府Bauhaus早年曾限制女性學生數量,並只讓她們入讀編織科目,將她們排拒在建築學科之外,原因是認為男性的三維思考更出色;歷屆最具權威的建築獎普立茲克獎,得獎者只有少數為女性,直至近年才有所轉變;在外國,亦有數字指女性全職建築師的平均收入低於男性。男女性別不平等的情況,無疑隨時代和普遍思想進步而有所改善,全球亦有不少出色的女性建築師,在不同方面作出貢獻。今期,我們把焦點集中在六位不同年代的香港女性建築師和建築團隊身上,細看她們的故事、建築理念和作品,探討女性經驗可會形塑出不一樣的建築方法,尋找香港城市背後的女性建築師身影。
7
進入焦點
綠色西貢人
位於新界東部的西貢,佔地一萬二千六百八十公頃,地理上可分為「西貢及西貢鄉郊」和「將軍澳及清水灣半島」兩部分。其中西貢市維持較低程度的開發狀態,人口密度低。它被譽為「香港後花園」,天然資源豐富,涵蓋多個海灣及山嶺,水域內有近七十多個島嶼。 這兒自然風光處處,假日成為遊人遠離繁囂的地方,這陣子的碼頭常擠滿等候出海的人。然而,即使是後花園,也避不開發展的威脅。撇除放假好去處,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這地方。了解西貢的人,如何透過自發的社區行動,把這兒的風光變得可持續。同時,擁抱大自然生活的他們,透過開店實踐環保理念,以另一種方法推動可持續社區,也為我們示範生活原來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很多人都說西貢很美,它的美其實也在於有一班人努力在社區實踐信念及堅持。
5
進入焦點
用盡一顆柑橘 All About Citrus
柑、柚、橙、檸、桔⋯⋯這些見字也恍若聞得酸香的植物,都是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屬(Citrus)的果物。如果要考究季節性,它們未必是最當時得令;但若是意欲在盛暑之時尋一股醒神醒胃的芬芳,卻是最佳的選擇。 它們的結構相近,我們總是過於習慣榨其汁、食其肉,便了事。剩下的皮殼,便歸於垃圾桶,轉送堆填區。然而,對於鍾愛柑橘香的你,又捨得扔掉仍帶芬芳的果皮嗎? 在廚餘過盛成為社會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從這些柑橘果物中入手,探索不同國家風味桌上的心得及秘技,學習化整為零的食用術,從日常中實踐珍惜與歸零。
6
進入焦點
私營博物館 公共的寶藏
「私營博物館」雖然由收藏家、私營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及大學等創辦經營,但當私人收藏自其轉化成博物館館藏,展示人前的一刻,那就會變為了公共的寶藏。私營博物館與公營博物館一樣,可以豐富社會生活,傳承歷史記憶,促進公眾歷史文化和美學教育。加上,它們在政府體制之外,在購藏和策展方面,更顯靈活自由,能提供風格前衛的特色展覽。若我們視文化多元發展和歷史保育延續為重要價值,私營博物館實在不可多得。可惜,它們大多數缺乏公帑資助,規模較小,面對不少經營困難。我們探討香港私營博物館的可能與挑戰。這期封面故事裏,我們先認識本地私營博物館概況百態,聽專家丁穎茵闡釋博物館之社會功能;再到訪三間主題迥異的私營博物館,包括F11攝影博物館、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深入了解它們鮮為人知的秘辛,以及對香港所作的貢獻。
8
進入焦點
一建築一世界,保育之日常
這幾年,每天都在練習說再見。親友聚散分離,店舖陸續結業,一座座老舊建築被輾壓崩塌,我們都害怕,一切美好而理所當然的人事物,還未及好好道別,就得沉痛哀悼。於是,十幾年前,保育人士留守天星皇后碼頭;十幾年後,一個街坊身擋推土機,保住了百年歷史建築。一份古蹟辦普查報告揭示,有八千八百零三個具保育價值的歷史建築,散落在香港。有些建築,看來像棄物,但在有心人的眼中,就如黃金。當中有許多滄海遺珠,可能是一個防空洞,一座天橋,甚至只是一塊石碑,未來得靠每個人努力捍衛。在非常時期企硬,守住崗位,保住尋常,已是最大本領。
11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