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香氣與呼吸同在
見字請呼吸。 口罩隔絕外界的氣味,也影響呼吸的力度,怕吸氣也把細菌吸入。連呼吸也步步為營的時代,許多人的情緒,處於失控的臨界點,如履薄冰。 所以見字請深呼吸。 一呼一吸,幻想吸聞到讓人鎮靜的薰衣草、助眠的甜橙、修復創傷的乳香、提升情緒的肉桂葉等,把它們提煉成精油,調配安眠、減壓、殺菌或提升情緒等配方,在薰香、吸聞或按摩得到療癒,並提醒我們仍在呼吸。 好好呼吸,是香薰治療教我的事。
4
進入焦點
港式奶茶.新思維
講究產區、講風味的精品咖啡,風味多元,讓品飲成為一門當代顯學。 咖啡店在香港開得遍地皆是,連帶讓我們的行為模式都有所改變,平常吃飯、聊天、放空,從原本在我們飲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冰室茶記,漸漸轉移至時髦咖啡店,取而代之成為最熱絡的社交場所。 還有我們的味蕾。明明從前受中國文化及英國殖民歷史影響,打從數百年前大眾就是偏好茶,特別是香醇的港式奶茶。但這杯曾讓我們引以為傲的主流飲品,現在的地位竟也屈居老二了。 雖然港式奶茶在七年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它好像依然面臨失傳、被遺忘的命運。 也許,我們並不是一心離棄它,只是暗裏期許它的味道、它的模樣、它的品嘗場域等,也能跟上當代的步調,再次貼近我們的生活。 此刻網絡依然充斥着精品咖啡的資訊,但輕輕撥開,不難發現我城依然有很多愛港式奶茶的人,各有新想法,各有新所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守護着港式奶茶,激盪一場新火花。
5
進入焦點
樂壇不死 流行復興
眼利的讀者,應該留意到今期雜誌封面,密麻麻的字海,其實盡是當年今日的流行曲歌詞以及關鍵字。那天一眾負責這期專題的同事,聚在一起搜尋腦海中的廣東歌,你一句「盡力呼吸」,我一句「忘掉天地 彷彿也想不起自己」;「呢首一定要落!」「呢句好啱宜家聽!」公司忽然變了K房。 流行文化的魅力正正在此:在社會上幾百萬個獨特個體之間,創造出共同性,把一個個「我」微妙地連結起來,構成「我們」。今期封面故事的受訪者之一DJ Colin說:「廣東歌成為生活的配樂,成為大家一個集體意識。」它是一股勢力,不論大家喜歡與否,也無可否認它有巨大的凝聚力。 世界在轉化,樂壇亦然。樂壇沒有死,死的只是大台。我們無必要回到梅艷芳、張國榮、四大天王的年代。相反,我們有的是更多元的創作形式和發佈平台,「互相踫撞」。一日還有香港,廣東歌不會死,香港樂壇不會死。
5
進入焦點
世代,是不是我們的距離?
人們以為老人和這個時代抽離,多少人認為港老是建制,愚昧,唯利是圖,貪圖安逸,不分是非黑白,政治冷感的本世代代名詞。 廢青的對岸,是廢老。 當下香港每八人中卻有一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政府估算二十年後人口老化問題將會趨近如今的日本,島上的老化程度會增至每四個人中便有一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廿九年後,香港將會在全球最大長者百分比城市中排行首五。 能想像嗎?廿九年後,我們的城市垂垂老矣,而再年輕的你和我有天也會走向那種「惹人厭的年紀」,變成心中「討厭的老人」。那一些對年長者的負面印象是來自世代的隔閡,源自家庭結構的縫隙,還是生於不同歷史時代的鴻溝? 一路走來,世代與歲月造成了幾代人多大的距離? 這次,讓我們提早想想,有關世代和衰老這回事。
7
進入焦點
利東街仕紳化十年記
2010年2月25日,「#囍帖街」#利東街 完全封閉,納入市區重建地盤範圍內,重建項目正式動工。十年人事, 利東街已徹底改頭換面。重建後的新「利東街」,品牌商戶、食肆、咖啡店林立,每逢節慶,這裏更有大型裝飾佈置,吸引途人駐足拍照,一片歡欣繁華氣氛,為社區帶來新景象。但高尚商場住宅,無可置疑也引致附近街區租金及生活指數上升,原區居民和街道昔日的文化特色隨之消失。有人以「#仕紳化」概括「利東街」近十年來的轉變。灣仔「利東街」近年的轉變是好是壞?舊區重建又該如何拿捏?
9
進入焦點
植物肉的未來
因戒條而食齋是昔日的主要「走肉」原因,信徒因應宗教信仰而在指定日子甚或年終無休地持守飲食戒律。部分人甚至強調「齋口也齋心」,連「扮肉」的素品都不能放入口。但近年,走肉一族的背景與因由皆有明顯轉變。 隨着社會的環保意識抬頭,減碳與動物保育成為更多人關心、並付諸行動的議題,連帶茹素、植物性飲食等都成為新趨勢。舊時的酒肉朋友,紛紛變成「走肉」朋友。 有人「走肉」,就有人「扮肉」。為滿足人類對肉食的慾望,「仿肉製品」的像真度愈來愈高。這些以植物作為原料、結合科技加工製成的「肉」,恍如素食世界中的新星,正在攻佔原始肉食市場。 「蔬食=素」、「肉類=葷」不再是兩條相對的等式。蔬食可以成就「肉類」,素食與葷食也不再是零或一百的規條。疑幻似真的植物肉,到底是什麼?誰喜歡嚼食?誰願意一試呢?
7
進入焦點
香港牛 人牛共融
游走山林的牛羣,並非無根的流浪者。昔日,牛肩負犁田重任,在百家農民的心中如珠如寶。後來農民棄耕轉型,無主孤牛被野放到大自然,過着漂流生活。這些棄牛,在很多人的眼裏,是貪婪、霸道、兇惡的可恨化身。但在有心人的眼中,牛,仍是可愛的生命。晃蕩山野的牛,有牠們的獨特個性,有牠們的生活步調,也在經歷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無論前世或今生,一頭牛,或一坨牛糞,都與大地有密切聯繫。生於同一片土地之上,沒有誰的感受該被忽視,也沒有誰比誰的生命高尚。
10
進入焦點
非華語教育
香港將會有更多「少數族裔」是土生土長的第二代,學生每日在學校八小時,為什麼連基礎中文都學不會?採訪期間,兜兜轉轉,發現問題再次指向教育的根本,以及所有政策的根本──到底我們有沒有視學生為一個「人」?設計政策或教學方法的時候,有沒有「以人為本」?非華語學生面對的困境,其實是所有學生面對的困境。
11
進入焦點
公民抗疫
2020年春季,全城戴上口罩迎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抵抗一種名叫武漢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傳染病。疫情使得人心惶惶,各界要求全面封關,醫護界罷工,市民搶購口罩、食物和日用品,確診案例不斷上升‥‥ 香港彷彿呼吸到末日的濃烈氣息。
103
進入焦點
香港印藝 有人
印刷服膺實用主義,其技術演化發展,主要是為了更快速更準確地複製文字圖像,繼而促使人類的知識思想更有效率地廣泛傳播。但實用絕非印刷的全部。它其實也是一種工藝,講求技巧,也追求美學,更盛載着一些人文價值。在數碼化全速前進佔據人類生活的年代裏,從前印刷物的實用功能,不少已被新穎的電子產品擄奪,如此,「印藝」—印刷的美學,也就是人們常說印刷紙品的「溫度」、「質感」、「味道」、「人性」—反之更獲重視。這一期封面故事的受訪者,也是醉心印刷美學、深受印刷之美打動,繼而成為了「印藝」的守護人、推廣者、匠人。他們都相信印刷,所以香港印藝還有人。他們的故事,也是香港印藝的故事。
6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