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導聽途說
《明周文化》記者定期用文字記錄平凡人經歷的真人真事,在尋常中發現不尋常,透過「聲演」,把故事傳播開去。這些是真實發生的都市小故事,呈現人生一些既深刻又淡然,既尋常又意外的片段,有時歡喜,有時哀愁,有時困惑,有時不可思議。為了讓文字在更廣闊的元宇宙之中流傳,我們同時開發了「導聽途說」的「聲音導航」版,透過聲音,把在香港橫街窄巷裏留下的人生碎片,傳到早和晚,傳到附近以至遠方。
25
進入焦點
雞尾酒新紀元 The New Era of Cocktails
還記得你人生的第一杯雞尾酒嗎? 好像是Pina Colada,又好像是Snowball……久遠記憶早已模糊,只依稀記得,那杯雞尾酒嘗起來多甜少澀──老套地形容,像初戀!第一印象不免根深蒂固,而那時候,應該誰也沒猜到:有一天大家都「棄甜投鹹」,城裏甚至出現以鹹味為主題的雞尾酒吧…… 於過去,雞尾酒只佔酒吧餐單的一小部分,還被不少人標籤為「容易入口卻可買醉」,好一個可以多喝幾杯以發洩辛酸的藉口;然現在,專門品嘗雞尾酒的酒吧在香港已開得形形色色。香港的雞尾酒文化雖然起步較晚,但切勿妄自菲薄,近年香港的雞尾酒吧和調酒師在國際上奪得不少獎項,本地雞尾酒的技巧技術、原創性和獨特性亦獲得肯定,更有力影響亞洲區品酒潮流。
5
進入焦點
紀實攝影的失落與等待
談論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當攝影技術於十九世紀中葉誕生後,正值寫實主義的藝術思潮。香港早期以沙龍攝影為主流,隨歷年大量新聞事件,社會政治意識增強,追求真相,加上技術普及等因素,更多人投身紀實攝影,重視當中所記錄的歷史意義及人道關懷。 新聞與紀實攝影以現場目擊方式精確記錄真實,那麼在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受壓的時代,又面對怎樣的掣肘或自主空間? (封面圖片:林振東)
6
進入焦點
安溪鐵觀音的生命史
世間很多事情,愈想牢牢抓住,愈消失得飛快,諸如「蘭花香」,以及「觀音韻」。「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每次看到關於鐵觀音的描述,總覺抓不住這個不可捉摸的抽象概念,即使來回品飲無數次,依然不得其味,因為它時而像熟果香,時而像炒米香……「你先得答應我,不帶紙筆上山,好好感受、品飲。資料回港後補給你。」機緣巧合,今年中收到一位相熟評茶師的短信,邀請一同到鐵觀音故鄉──福建安溪採收茶葉,但她提出了這樣的先決條件。 但這無疑是一個絕佳機會,能到原產地尋找心中答案。於是我爽快答應,並帶着求真精神,由廈門駛至福建,走進安溪西坪鎮,一步一腳印,追溯傳統鐵觀音的風味,以及其工藝、風土人文、品飲趨勢等,猶如翻閱了鐵觀音那不斷更新的豐富生命歷史。
6
進入焦點
搬屋——一場斷捨離的修煉
氣候、經濟、戰爭、政治等致使當代人類仍不斷流動移居,遺留舊物與痕跡。美國的人類學者Jason De León透過美墨邊境沙漠的雪泥鴻爪,諸如空罐頭、缺頁聖經、衣物和磨平的球鞋,拼組遷移者的境遇,教人重新理解自以為清楚的世界,詮釋或想像已然過去但重要的時空。 看看香港,有苦於高息環境和樓價的「租樓一代」,且舊樓重建步伐加快,加上移民潮的緣故,搬家屬尋常事。其中必經的煩惱是整理和取捨物件,每個人都有把尺,居港學者白潔蓮寫是「要帶走另一半、你的書、你關心的人的聯絡方法」;「現代遊牧媽媽」Melissa Dalton-Bradford旅居八國,搬家十六次,堅持帶着那無數刮痕、水漬和灼痕的挪威木桌。「放低」與「留下」字面指涉同一舉動,含義卻可殊異,那些要放低的物件與舊居,往往在人生印下烙印,正如搬家的心路歷程般糾結往復。
7
進入焦點
我們的偵查時代
電影《白日之下》上映,隨即引起不少討論。電影中,記者的報導令院舍被取消豁免令,一邊受着苦卻一邊珍惜着這片瓦遮頭的院友們因而被驅離,在大雨中指罵趕赴現場的記者「害人害物」。有當年置身現場的行家曾向我描述過他看見的茫然眼神。這個場景引伸的思考貫徹了整部電影—怎樣才算做對了一件事? 資深傳媒人區家麟在觀影後於社交平台上發文,就此作出深刻思考。他留意到,電影對白很強調成果,例如「可能我們試過一千次都沒有用,但說不定這次就會有改變」,認為這是典型的「效果論」與「價值論」之辯。他引述捷克作家哈維爾所言:「所謂希望,並非確信事情總會有好結果,而是不論結局如何,也肯定有其價值」,加以分析。說白一點,就是當我們做一件事,意願良好、價值正確,在全力以赴過後,結果卻未如人意,即使徒勞無功,也不能斷然否定踐行信念的價值。電影中的角色亦似有覺悟,所以才會說出「惡未必有惡報,但我會選擇公義和善良」、「唔好為咗做啱一件事而內疚」。 現實中的偵查記者,他們如何恪守專業,鍥而不捨、無懼無悔地追尋真相,讓我們以「劍橋」、「康橋」事件切入,從電影未及詳述記者日復日、繁瑣乏味的扎實調查工作說起。
7
進入焦點
天變地變 聲音不變 ⋯⋯ 十八樓C座 與香港人同聲五十五年
置身離散時代,去留之間,人人心裏都有一把尺去衡量;可能是對事業發展的顧慮,可能是錢財上的考量,亦可能是對一些事情的容忍限度。 每人都有不同觸發點,一次飯局,有人說,如果連《十八樓C座》都冇得做,我移民喇。 《十八樓C座》開播至今五十五周年,人未走,茶未涼,仍然有得做,陪着香港人走過大半世紀。 如今時勢,政論節目,風高浪急,戲劇化的《十八樓C座》尚有游走空間。劍鋒稍歛,內容直指痛處,依舊令人會心微笑。更難得的是,陪伴聽眾多年的周老闆、祥嫂,今天仍然精神抖擻的在咪前服務。周老闆還是聲大大,祥嫂還是懵盛盛,孤寒鐸講話時仍然會口窒窒。處境雖變,他們聲音不變。 活在當下,珍惜當下。
9
進入焦點
The Rise of Virtual Bakeries 烘焙新秩序
曾幾何時,我們是這樣買麵包、訂蛋糕的:被出爐麵包香誘惑心神,心甘情願放低幾個硬幣換個包咬一口,熱燙而實在;為着慶祝家人生辰,特地去麵包店隔着櫥窗手指指,挑選心儀哪個蛋糕,順道與老闆娘噓寒問暖、聊說生活平常事。 世界變,「前舖後餅房」的店家買少見少,連鎖店千篇一律的產品令人發悶。隨着科技發展,有趣的買賣轉移到網絡世界上,取而代之成為烘焙初哥及老手實現夢想的實驗室。 今期封面故事《烘焙新秩序》,我們與多個網店主理人對談,從線上營銷平台聊到線下烘焙室,一窺烘焙風潮的源起與助力。探索餅師如何在新秩序下實現目標及理想。願一眾「糕餅包糖」同好們,都能於茫茫網絡覓得所好,共嘗美好烘培滋味。
5
進入焦點
遇見香港、突尼斯、烏克蘭…… 從世界童軍大露營看天災人禍
南韓,世界童軍大露營。 酷熱不是主軸;主軸是來自世界各地幾萬人的相遇。 「你來自哪裏?」 「你來自哪裏?」 很多交流,就是由這一句開始再發展下去。擦肩而過,自此成為莫逆。可能真的只是「once in a lifetime(一生中的唯一一次)」。 一開始可能是閒話,然後,大家可能談到極端天氣、環保、理想、現實、戰爭、衝突、和平…… 稍縱即逝的一期一會,四萬多名青年與成人,各自經歷碰撞、啟發和火花。 烏克蘭童軍,一半來自烏克蘭,一半來自世界各地(原因可想而知),他們希望向世界展示他們仍然活着;來自突尼斯的童軍,希望把大露營的活動經驗,帶回祖國,發展反恐教育營,教導孩子不要成為恐怖分子;香港童軍,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緒關口,終於學會了,以前無法明白的事。 真正的相遇,才能有真正的明白和實踐。每一個生命碰撞的火花,都會創造意義與價值。 大露營結束了,可是,四萬多人的旅程,只是剛剛開始。
16
進入焦點
一樣的月亮,不一樣的家
每逢中秋節,人們通常會回到家中和至親一起吃飯、團聚,伴着月餅和滿盤鮮果,合家賞月。除去所有繁複的儀式,傳統的中秋節,都圍繞「家」與「團圓」這兩個概念。中秋,好像終究就是一個個「家」的故事。但對於一些人來說,今年中秋,他們自行譜寫不一樣的「家」的故事。他們有的是離家出走的十七歲少女,決定要和長期宿舍的室友一齊度過中秋;有的是與至親失散多年的無家者,獨身多年,寧願在工作中度過;有的是居所即將被清拆的茶果嶺村民,和街坊一同度過社區內最後一個中秋……家與團圓,絕非理所當然的存在。他們的故事衝擊我們對「家」的想像,原來家的模樣從來不是固定的:家遠不止是一間有瓦遮頭的房屋,遠不止同住的血緣至親。只要有人的連結,有對未來的渴望,那裏也可以跟心中的家「團圓」。
4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