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感官失靈城市
本刊於二◯一四年二月刊出的封面故事《感官消失中》(2362期),訪問了患有遺傳性視神經基因病變的視障人士、介乎於健聽與聾人之間的弱聽人士、受鼻咽癌後遺症影響而逐步喪失說話能力的頑疾康復者。當感官日漸衰退,他們適應,繼而接受,盡力面對。 政府統計處在二◯一九年八月至二◯二◯年十二月期間進行調查,估計全港有534,200名殘疾人士,佔全港整體人口 7.1%。不欲關於這百分之七的人口的故事只定格於十年以前,十載以後,他們的遭遇可有改變?這一座城,到底是十年人事幾番新,還是依然故我? 十年前受訪的弱聽人士慨歎,其身體缺陷是「看不見的殘障」;十年後,新視障人士白手杖不離身,特別提到自己其實並未學懂如何使用白手杖,用法未必正確無誤,執緊手杖只為讓旁人辨識到自己為視障人士。 因電療而喪失嗅覺、味覺、聽覺的病人互助組織主席靠同路人捱過治療的寂寞和辛酸,以大量後遺症換取性命,轉頭又要面對歧視。聾人手語翻譯員任教手語近四十年,社會上關於手語的紛爭不斷,他偶爾對香港手語前景悲觀,但仍繼續執教鞭; 然而,身體機能退化,不代表人生缺失。視野忽爾急劇收窄的二十六歲女生,正計劃獨自到外國升學。聽覺日漸衰退的中年漢,樂得擁抱無聲世界;味覺和嗅覺只剩一半的癌症康復者,常提醒自己謹記知足。 他們依然可以用各自的方法,好好過日子。
4
進入焦點
Hello ! Hong Kong Farms 可持續港農
暑氣漸退,踏入九至十月秋播時分,期盼着數月後上市的本地菜,有港人至愛的芥蘭、 菜心;爽脆的根莖類像紅菜頭、甘荀、蘿蔔;受年輕人追捧卻怕曬的香草如茴香、歐芹、迷迭香。 回望剛過去的「沸騰」暑假,香港有很多一人農場場主沒有唞暑,反愈熱愈忙,除了剪草修繕,更在烈日下帶活動、打理格仔田、照料動物、招待訪客等。這些「綜合農場」或「休閒農場」的農夫深明在港難以賣菜為生,要持續發展得配置休憩設施,或結合自己的專長和嗜好,或利用資助,有時放在耕田的心力和時間未必最多。 今次專題不再是農夫在自艾自憐,會跟三個相關業界人士來趟「農場考察團」,比較海外與香港農場的異同長短,再看近年本地社區支持農業(CSA)如何轉向,探索可持續的港農路。
8
進入焦點
黑夜子彈
新市鎮裏,被石屎圍牆圈起的海濱明淨無垢,連海風也似被濾掉鹹味。行人 如常在臨海豪宅前放狗,跑步,走路。忽而,十數顆子彈咻地射向黑夜,紫藍跳 燈與喇叭重低音把空氣炸開,衝擊新市鎮新秩序。子彈仔來了。 他們不止到來, 而且華麗地向世界宣告:「我們來了。請看我們。」 子彈仔,或街車,本是八、九十年代的屋邨小孩玩物。他們飛馳大街小巷, 連羣結隊,放聲喧鬧。今時今日,再見子彈仔飛過,聽得最多的是:「吓,乜依 家仲有人踩子彈?」 對,原來仲有人踩子彈,而且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 雖然他們未必受人喜愛,常被以為是臭飛、MK、擾民、童黨;但凡發聲的, 也值得被俯首聆聽。他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在此城邊緣游走、飛馳,輪胎輾 過秩序的邊界,在時速四十公里下睜開眼,他們看見的是什麼風景?
9
進入焦點
鯨逝證言
二十年前的七月,一尾小抹香鯨於西貢擱淺,由近百市民搶救八小時後不果。二十年後,有另一條布氏幼鯨游進香港,最後在眾人注目下浮屍西貢。 幼鯨隕落,眾人熱情隨時間冷卻。我們嘗試找來這十九天伴鯨魚走過一段路的目擊者,拼湊出幼鯨不同階段的軌跡。有保育者曾每天出海觀察幼鯨,到最後只能協助鯨屍下土。亦有攝影師因工作拍攝過活鯨,也因工作拍下鯨屍解剖,與其後被自然分解成骨的場面。  人們期望鯨落能如詩般溫柔,在深海滋養萬物。然而現實混雜蒼蠅與腐肉,鯨屍仍在萬宜水庫西壩,等待一份死因證言。一尾幼鯨的殞落,也會為這個城市留下養分,還是僅止於聳人的網絡標題與打卡照片?
7
進入焦點
四廠被逼遷戶的故事 香港工業掙扎求生
前年五月,房委會突然宣布,重建其轄下四間工廠大廈,即葵涌葵安、九龍灣業安、火炭穗輝及長沙灣宏昌工廠大廈;多達二千戶受影響租戶,必需於十八個月(即二二年十一月)內遷出。時值疫情肆虐香港,頓失租用已久的單位,被逼遷的四廠租戶,站在十字路口,前景茫茫。 今次封面故事,是前年刊出的《末代工廠 夕陽之歌》(2766期)封面延續,跟進報道四廠租戶逼遷的情況。少數租戶決定搬遷重新上路,他們克服了多少困難才能重新上路?年長、年青兩代人心聲如何?今日香港還有多少 ?
4
進入焦點
老派福食之必須
福食或者員工餐,今天已經寥寥無幾, 也許常見於酒店、餐飲等行業,但曾幾何時, 有關安排均散見於各行各業,甚至是籠絡員工的重要「手段」。用「食餐好」來提升士氣,古今中外皆然。今期我們找到酒店和餐飲集團員工餐廳的主理人,分享怎樣令同事熱愛在canteen用餐;包伙食公司怎樣在現今社會靠質素和靈活性爭取生存空間;潮州伙食文化蘊藏的人文關懷精神和傳統店舖住家福食。還特別請一些經歷過包伙食歲月的前輩分享其中滋味,有趣的是,他們竟不約而同從一塊布說起......
5
進入焦點
走訪美墨邊境 圍牆下的離散與苦難
邊界,劃分了兩個地域。有人從此岸看過去,有人從彼岸望過來。人們穿越邊界,為了過更好的生活。 為了逃離貧窮、暴力與政治動盪,多年來一波又一波無證移民冒着被追捕、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試圖入境美國。在邊境掙扎求存的移民,經歷了甚麼?他們抵達美國後,又要面對甚麼? 我們從墨西哥北部邊境城市蒂華納(Tijuana)穿越到美國聖地牙哥(San Diego),探尋一個個異鄉客、救援者與記錄者的故事,見證圍牆所隔絕的苦難與離散,但又未能斷開的愛、親情與互助。 走到地球另一端的美墨邊境,移民面對的離散與抉擇、傷痛與恐懼,是如此 遙遠卻又熟悉。
8
進入焦點
不是浪漫,是生存:獨立書店新潮流
近年的獨立書店新潮流會是曇花一現嗎? 這是我年初最早的提問。 短短幾年間很多獨立書店開張,初期我做過不少採訪報導,和店主談開書店的理念、定位,離不開想推廣閱讀,連結讀者。隨着愈來愈多新書店紛紛湧現,我開始疑惑,每逢新書出版豬肉枱是否有點重複?真有那麼多閱讀人口養得起嗎?雖說書業以外不少都由活動幫補收入但長遠來說如何賴以生存?我們能否從中學習甚麼獨立書店生存指南? 話雖如此,抱歉今期專題無法提供一個具體解決方案。多間受訪書店都坦言,唔賺錢,預咗蝕。他們的確嘗試困境中覓出路,然而獨立書店以至各種文化產業面對的困難壓力遠遠不止經濟。這期只能匆匆記下這波新潮流裏的掙扎與浮沉,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願我們都能擁有。 作為較老派的讀者我喜歡逛書店看實體書,也是相遇的場所。獨立書店新舊交替,這邊開店那邊結業,正如所有事物有始也有終。但我會記得那些和你一起待在書店百無聊賴的日子。像最近西環的hiding place宣布結束時,引用林家謙單曲〈記得〉一句「故事最終必須親口講再會」。我比較喜歡末段的歌詞: 「請記得誰和誰掠過 請記得還有一份愛 不怕什麼 請記得留住感覺 過渡在人海 我感激 曇花盛放」
7
進入焦點
我哋「夾」
人大了就常常後悔,何解不趁青葱歲月選練一樣樂器,嘗嘗夾band滋味。讀書年代,校園裏的風頭躉總是離不開那些玩音樂的團伙;即使在沒有任何樂器的課室內,他們都能用一枝筆、一張檯,將擊鼓之神態還原,盡現band友之熱血。 然而,作為旁觀者,也見證過不少原本攬頭攬頸,friend過打band的樂隊骨幹,因不同原因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尤感可惜。 拆夥背後,除了因音樂理念不一致,更多時是「夾唔到」,合不來。這種講求默契,但又牽涉個人風格(以及性格)的團體活動,磨擦、碰撞自是少不了,卻還是有一些樂隊能並肩走過幾個十年;由磨擦漸漸到磨合,過程之中,大家都上了關於忍讓的一課。 夾band其實也像社會縮影;但凡涉及人與人關係的事宜,「夾唔到」的情況,大可發生在任可一個場合,辦公室、校園、甚至家庭裏。怎樣跨過由矛盾造成的裂縫,是我們一生的學問。或者,我們能夠從band友身上學習一招半式,終生受用。
5
進入焦點
環境議題
47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