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是夜咖啡不打烊
不論大小、風格,咖啡店都是一個特別的空間,可以一個人放空工作,二個人過有聲勝無聲的約會,四個好友相約聚會……而且,於白日、於晝夜,它會有截然不同的面貌。大概這樣,我城咖啡店愈開愈多,但我們總不嫌多,更樂此不疲逐一探索。 疫情曾經衝擊我們的夜生活,而如今生活開始回歸正軌,好奇從前的「夜啡」現在變成什麼有趣新模樣? 這期明周封面故事《是夜咖啡不打烊》,來讓我們換上晚間視覺,遊歷城中熱話的夜啡店,與主理人們談談疫後的理想夜啡模樣及空間;也跟隨咖啡愛好者步伐,參與晚間咖啡活動、遊戲。願好咖啡能常伴左右不打烊,充實我們身心。
4
進入焦點
聽風的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2
你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到底有什麼?當本地入境檢疫安排轉為「0+3」,日本自十月放寬出入境措施,剛好趕得及今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秋季展期的最後階段,這一切時間點巧合得像命運安排的一場即興出發。經歷困頓數年的疫症時代,無論誰的身心都需要重整、呼吸自由空氣。如同身陷黑暗時期更渴盼黎明曙光,接觸死亡才更接近生的本質。 散落於瀨戶內諸島的藝術品,各自述說不同的故事,而每個旅人的出發都在尋找自己凝視的方式,要重述旅程經驗,成為同中有異的語言。從香港搭飛機到大阪,坐上新幹線往岡山,再換乘JR來到高松。花上足足十三小時的啟程,可能僅僅為了換一口氣,為了面朝大海,為了自我凝視和他者的閱讀,為了記得世界的美好。 協力鳴謝: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執行委員會
9
進入焦點
河流與我們的距離
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的尾聲,手牽手的小千和白龍在半空徐徐落下,二人初次見面的畫面終於浮現在小千腦海,她童年時曾經意外跌入琥珀川,而白龍正是琥珀川的河神。因為河流被掩埋,他落得無家可歸的下場。闖入神域後,縱使白龍說彼此很久以前已遇上,但他的身影卻如河中碎影,小千總是拼湊不出全貌。 河流之於港人,恰好也是這般「熟悉的陌生人」。 訪問過身邊的朋友和同事,發現若果不是居於沙田、元朗、大埔等地,對於香港的河流,確是沒有什麼概念,或者只會詫異地反問:「你講嗰條渠?」日復日在山貝河划船的船家,得悉我想做一個關於河流的故事,將尋訪東涌河、啟德河與他賴以為生的山貝河,意外地問:「東涌有河㗎咩?」每天在山貝河來來回回的他,對遠離家園的河也不熟悉。 香港何止有河,政府近年還計劃把香港發展成河畔城市,將明渠活化,綠化成市區河道;同時亦把鄰近新市鎮的自然河溪建成河畔公園,建立「親水」文化。以上種種,一方面為了恢復生態,另一邊廂亦被指控為「未建設先破壞」。在香港,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育的拉鋸,比比皆是,河流規劃也不例外。 所謂「親水」,能把我們和河流的距離拉近嗎?
12
進入焦點
小眾.球狂
足球是最大眾化的全球活動。 二○一八年,俄羅斯世界盃總決賽,全球一共有近半個地球人口在觀看二十二個人追逐着一顆皮球。社會學家David Goldblatt在《足球是圓的》寫道,足球比生死嫁娶儀式、或美國流行文化如音樂或快餐店,更為「全球適用」。因無論你來自世界任何角落,踢的是皺報紙團或名牌足球,所有人都遵從同一規則:不用雙手,把球踢入對手的龍門之中。 足球的風行,也讓足球變成強權或商家費力爭奪的工具。正當國際足總估計今年決賽觀戰人數或升至五十億人之際,國際足協前會長白禮達表明「讓卡塔爾主辦是個錯誤」,更指出卡塔爾曾以購入大量戰機的提議,說服法國票投她成世界盃主辦國。 這屆世界盃,波照踼,流量照賺;然而,一片有關外勞人權、LGBT性小眾壓迫及足總貪腐的爭議聲音不會停止。David Goldblatt寫道,體育媒體或傾向把足球想像成一個潔白無玷的場域,那裹表現團隊精神及永不言敗的勇氣。然而他說,在足球的歷史裹,金錢與政治永不缺席。 於是,有人開始懷緬足球,作為一種遊戲或競技,什麼才是足球的本質,或魅力所在?世界盃場內紛雜,就讓我們把視線移至場館之外。一班小眾球迷、波牛及足球愛好者,對足球超越勝負與時間的愛,從何而來?說着熱愛,為什麼有時卻愛痛交纏?這種愛或痛,又如何反映我們或足球當下所存在的現實世界? 怎說也好,哨聲一響,我們仍選擇相信強者憑努力、信念及堅持,將奪得榮耀;每一個進球、轉身的華麗動作,我們仍會振臂歡呼。那一刻純然是足球的激情,僅此而已。
6
進入焦點
世界盃短打
卡塔爾世界盃2022史無前例從夏季移師到冬季,而且第一次來到了中東國家。以人口計,這是史上最小的主辦國;以金錢計,這是投入最龐大資金的世界盃。卡塔爾的人權狀況(例如對性少數的刑法規定)以至賄選指控,成為體育盛事以外的焦點。體育、政治、社會、足球、人生、個體自由、集體榮譽,糾纏一起,有時一片烏雲,有時一線光明,有時難過,有時狂喜。有時你會發現,足球只是一個幌子,世界盃見證的,不是勝負,而是一個人,在規則和成敗之間,如何彰顯某幾種重要的價值。卡繆說:「所有我懂得的道德和義務都源於足球。」(Everything I know about morality and the obligations of men, I owe it to football)    
12
進入焦點
香港歌詞閃耀時
這幾年屢見廣東歌撫慰人心的報道,或是分享歌詞的帖文,有的是移民潮下的離愁別緒,有的憑藉大氣電波讓歌曲越過高牆暫代一個擁抱,有的只能把難以明言的心志寄託歌詞,如此隱晦,卻成更深邃的共鳴。 今次封面故事以歌詞為核心,從詞人創作到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字裏行間的情與理,如何觀照人內心的幽渺,又如何構建這片土地的精神面貌。 想起近年令我感動的一首歌,是柳應廷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原著為猶太裔奧地利作家史提芬.褚威格(Stefan Zweig)的傳記式特寫,他親歷兩次世界大戰,曾受納粹迫害,作品一度遭查禁焚毀,被迫流亡海外。歷劫苦難,他刻劃漫長歷史長河裏迸發出崇高意志與人格的光芒的時刻,從碎片折射的意義,如歌中所唱:「繁星怎麼要發光 自有分曉」 因此,當我們說香港歌詞閃耀時,不是糾結於樂壇復興與否,而是當你仰首星宿,某一段旋律浮起,某一句歌詞觸動心靈的那一瞬間。不管福或禍,悲與喜,即使多麼微弱的一線,閃耀的一剎那,願你看見光,成為光。
7
進入焦點
防疫千日記
回想新冠疫情在二○二○年初爆發之際,人們都聯想到讓人聞風喪膽的「沙士」。十九年前,本港「沙士」疫情在四個多月內結束,本想這趟「新冠」也不遑多讓,怎料轉眼已逾千日。由恐慌到麻木,禁的禁、中的中,是千日以來之社會常態。 在疫情肆虐首一兩年,病毒殺傷力未減,人們對病毒之防備心仍高,即使沒有政策限制,市民也普遍自願地減少外出、聚集。後來,當社會意識到與病毒共存的「合理性」,知道不能無止境地防疫抗疫,自然渴望復常,卻面對「限聚令」、「疫苗通行證」等防疫措施遲遲未解除。抗疫同時,人們拚命生存;如今終點在望,回頭一看,卻發現失去了舊日的生活方式。 當窮兇極惡的病毒「感冒化」後,有意見質疑,嚴厲的防疫措施還有否存在的意義。的確,在過去一段頗長的時間,政府的心力主要投放在「清零」、「殺菌消毒」的棋局內,卻忽略了棋局以外,因「防疫」衍生的種種問題,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危機,還有市民長期過着受限生活所積壓的情緒。 「0+0」只是一顆止痛藥,讓被困小島近三年的港人重獲外遊的機會,可是旅程結束後,仍需繼續面對「防疫」、「防疫」、「防疫」……最近,電視新聞訪問疫情下開學的小學生,吳同學的一句「希望自己可以生存下去」被網民cap圖廣傳。好好生存以外,祝福吳同學和一眾在疫情下長大的孩子們,還能感受到生活之美;能過上自己憧憬的理想生活,是多麼的美。
10
進入焦點
叉燒的新時代審美
「先來一份『例牌叉燒』,好嗎?」 無論此刻我們身在酒店中菜廳抑或平民燒臘店,這都是一個難以拒絕的邀請。叉燒,這是廣東最尋常、最雋永的滋味;廚子們總會若無其事般費盡心思,選用最好的肉材、最好的醬料,盡心演繹出這道經典美食。 不過, 近年香港的叉燒模樣好像跟記憶中的「大眾」形象大相逕庭:有的做成辣,有的作熟成,有的更標榜用歐洲豬種……各有讚賞者。不禁讓人好奇: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叉燒有不一樣的審美?第2813期《明周》封面故事以「叉燒的新時代審美」為題,與你探討變遷背後的時代寓意。
4
進入焦點
紋身的上游
一個無國界醫生,走進紋身店,紋身師Jayers瞬間感到四周氣氛凝固,因為那個要紋身的醫生,正是她的父親...... Band 佬「大D」用音樂震動世界,用紋身表達態度。兩個名字,一個又一個的人,銘記在思念的肌膚裏...... 阿波帶同社團小弟到紋身店,他紋「百鬼夜行」,小弟紋龍,到了一半,小弟痛極昏倒。多年後相見,小弟身上依然只有半條龍。他自己,亦有一條只走了一半的路...... 阿力十三歲第一次紋身,多次坐牢,四十多歲,成了露宿者。春風秋月,一晃二十年。一次同年輕人的對話,改變了他六十歲以後的人生...... 紋身和紋身的主人,一起經歷所有生命的改變。 這輯照片上的紋身,記錄了紋身者的經歷和內心的波瀾。人間的跌宕和掙扎,不時在身體內外浮動。刺青不是刺青,刺青的上游,是一個人的魂魄。
5
進入焦點
設計山旮旯
近期引起熱議的港產電影《緣路山旮旯》讓觀眾發現,小小的香港,這麼近那麼遠,也讓「山旮旯」的正字廣為人知。今期封面故事,我們跟著不同的設計團隊過海翻山,探進香港東南西北邊陲地帶,那裡非但沒有交通工具直達,甚至連道路、水電、電話訊號等基建都成問題。是什麼驅使這班建築設計師走進荒山野嶺之中?他們如何運用設計思維,去克服極端的地理位置和建築材料匱乏等艱苦條件,透過建築設計,拉近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
4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