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葉靈鳳的筆下,曾紀錄了香港不少原生山野的風景人物,在〈香港的茶花〉一文中,他提到山茶花一般有兩種,香港的白山茶花多數都是由人栽種的,野生的白山茶花很少,能開花的就更少,但紅山茶花卻不同,除了園裁,我們還有一種香港原生的特產野生紅茶花。

「它們……可以高至二丈至四丈,花是大紅色的,盛開時每朵直徑有兩寸,正中有黃色的花蕊。那樣子雖然比不上雲南特產的雙瓣山茶那麼富麗,但在香港卻已經是頗足觀賞的一種野生花木了。」葉靈鳳賞花無數,卻同樣被這種香港原生品種的茶花驚豔。「不僅花美麗,它的葉子也很可愛。山茶的葉子本是有蠟光的。紅山茶的新葉,像吊鐘花葉子一樣,映著日光,能閃出許多美麗的顏色,從油綠、蔚藍,以至深紫。」因這種茶花最先在香港發現,又以香港為名,於是吸引了許多對香港富有情誼的藝術家和文人紀下它的芳史。
它的名字叫,「香港茶」。
由軍人藝術家發現
談到香港博物志,不少人都會想起由博物學家香樂思(Geoffrey A. C. Herklots)撰有的”Hong Kong Countryside: Throughout the Seasons”, 書中記錄了他留港二十一年期間在香港山野探奇的紀錄,同時也載有到港異鄉士的外地生活趣思,文字幽默,且紀錄了他對香港的鄉土之感,並移情於一草一木上,寫的全是對香港土地的深情。二戰時他送走妻兒也要留港協戰,這位與香港有過一段深情的博物學家亦曾親畫筆了一張關於香港茶的水彩畫。在畫的背後同樣寫下香港茶的故事。

另外一位著名水彩畫家華樂庭夫人(B. W. Walden)因深愛香港野生花木,常以之此作為水彩畫題材,她亦畫有香港茶畫。
然而發現香港茶的人並不是博物學家,又不是水彩畫家,而是一位到港英國軍人,名為約翰艾爾。
這個從軍人愛山水,亦愛作畫,在短短四年服役期間,他足遍香港島上山澗野地,並為野花作畫,最後留下了將近二百張香港開花植花的水彩畫。
這些畫作秀美靈動,除了極有觀賞的價值外,亦是香港早期植物史的重要紀錄,現被收錄在英國皇家植物園中作為館藏。因為這一批水彩畫中附上他親地觀察的的便條手札,紀錄了當時香港野花的種類、生長地點與花期。當畫作完成,約翰艾爾就會把畫作寄回英國,予當地的植物學家考研使用。
從只得三株至漫山遍野 最後成瀕危品種
就在那四年中,美麗的紅色花樹被這位業餘的洋人士兵發現。據葉靈鳳紀錄,艾爾發現這種原生茶花時,地點就在於今日的干德道上,當年僅有三株。艾爾當時誤以為這只是尋常的日本山茶花,直到把畫作寄回英國後,植物學家才發現它和日本的山茶花並不一樣,因為日本山茶花的花蒂是呈綠色的,畫上的花卻為啡色。最後英國植物學家審認為畫作上的是新的茶花物種,並因在香港發現,於是以香港定名,即香港茶。
葉靈鳳說,香港茶被發現次年後,英國的植物學家曾到港找出尋,卻僅在發現地的咐近找到兩棵。其後香港茶曾在香港城市山野成群開花,但今日其的數目已經成數不多,為瀕危物種,間或在山頂、跑馬地和大潭一帶可以看到它們芳蹤。香港年輕藝術家葉曉文便亦紀下過關於其的文章和畫作。

你見過這棵香港的茶花嗎?
它以香港為家,一如我們。
部分取材自「牠它他的生態半部曲|Ecology in the Making (1816-present)」展覽
https://www.lungfushanexhibition.hku.hk/ecology-in-the-making-1816-present?lang=zh
「牠它他的生態半部曲展覽:」
日期:3月19日至4月14日(上午 10 時至下午 5 時,逢周四休館)
地點:香港科學館地下展覽廳
費用:免費
注:因防疫需要,入場將採取分段式參觀,每節為兩小時,並設有入場限額。
欲知更多博物學故事,請留意「牠它他的生態半部曲」:
https://www.lungfushanexhibition.hku.hk/ecology-in-the-making-1816-present?lan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