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表面西化,實際上「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依舊主導社會。「男兒有淚不輕彈」、「沉默是金」、「男兒流血不流淚」似乎是主流男性刻板印象,教育中少有表達情感的訓練。因此,不難想像,為何有那麼多不善言談的爸爸,似乎與孩子有種無形的隔膜。
「傳統家庭管教『嚴父慈母』已轉為『慈父嚴母』模式了。」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及利豐服務領導教育教授石丹理對三千名中學生做了六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香港父親親職及與子女關係的特徵呈現三「低」: 相對於母親,父親較少參與教養子女、相對於母親,父親對子女的心理控制較低(即較少操縱子女)、與子女的關係較疏離。雖然研究建議父親多參與孩子學校活動,但香港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地區,每周平均工時超過五十小時,這根深蒂固的問題令父親參與孩子成長有先天的難度。「許多成癮行為背後都與父子、父女關係相關,值得社會關注。若良心企業僱主能讓員工早下班、彈性上班,也會幫到許多家庭。」
臨牀心理學家葉妙妍表示,孩子的智能發展、性格發展與父親有很大關係。例如爸爸對孩子的看法如何、認同與否、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處理能力和自我接納。男性從爸爸那裏學習性別角色,模仿如何做丈夫和爸爸;女性從爸爸那裏學習與異性相處。爸爸若較為正面自信,女兒會更自信和自我肯定。反之則可能厭惡異性,或者對外尋求「父愛」,可能會不自覺選擇與爸爸類似的另一半。父親的角色做得如何,會影響子女將來的婚姻幸福。
「研究顯示,五歲之前失去父親影響會更大。父親與孩子的良好關係愈早建立愈好,因為自小對一個人的感覺是很難改變的。長大後再親近,亦無太多可交流。對孩子而言,事情雖然不記得,但是留在心中的感受會一直記得。」葉妙妍發現,男性在家中要麼甚少表達感情,要麼一表達就是易怒的形象。她建議,不懂得與小朋友溝通的爸爸們可嘗試以伴侶作為橋樑。
「社會上對何謂好爸爸論述和教導較少,許多爸爸其實不知從何做起。」香港明愛家庭服務高級督導主任余紀讓表示,關於父親角色的重要性,近年已經多了研究和討論,關鍵是「如何實踐成為一個好爸爸」成為很多人感到迷惘的事情。余紀讓以親身經歷舉例,他在孩子的學校建立一個「爸爸加油站」,邀請爸爸們定期聚會,分享生活點滴、親子經驗,互相支持。他觀察到,如何與孩子放開懷抱地玩,有時會難倒爸爸們;而許多爸爸內心其實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很希望享受被關心和鼓勵,只是在成長中被男女的刻板角色所影響,以為「男士不用多分享表達」。余紀讓指出,坊間正正欠缺平台讓爸爸們暢所欲言,彼此加油打氣。

為爸爸製造「在場」證據
「媽媽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爸爸則帶領我們探索世界,幫助我們建立向外探索的勇氣、社會成就、事業。重新與爸爸連接,可以更發揮自己的才華、更有動力。若是受到創傷而難以和解,需要做家庭有關的心理支援輔導,感受父親深層次的狀態,設身處地去了解爸爸的處境。」亞洲系統排列大會主席、台灣家庭排列導師周鼎文認為,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不需要很長,但是要專注而高品質。即使爸爸不在身邊,媽媽也可以幫助孩子與父親連結,讓不在場的父親也能在孩子印象中「出席」孩子的成長。
周鼎文建議,當孩子做了值得讚賞的事情,媽媽可以說「如果你爸爸在這裏一定會很高興」;媽媽要多稱讚孩子身上和爸爸一樣的優點,例如「你跟你爸爸一樣認真工作」、「你爸爸人緣好,你很像」……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與爸爸的優點連結,滿足孩子心中的歸屬感。
「孩子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父母連結的歸屬感,即使夫妻情緣已盡,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卻是持續一輩子的。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外一半的某些行為,而否定他是孩子父親的身份。即使夫婦分開了,兩人也要讓孩子知道:所有大人間的事情都是大人的事,與你無關。你的爸爸永遠是你的爸爸,如果你愛他,你像他,我都愛你。」周鼎文提醒,當媽媽未有承認爸爸的位置,或者爸爸被批判否定時,孩子心中的爸爸這部分就會有所缺失。如果有關爸爸的信息都是負面的,媽媽對父親有怨恨,孩子連結的渴望不被允許,就會強烈地暗地裏連接被否定的缺點,以致和爸爸做同樣的事情,甚或在潛意識重複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
生命是份最好的禮物
「情感表達也許不是爸爸的專長,可以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周鼎文認為,很難要求爸爸那一代人說甜言蜜語、熱情奔放,只好透過孩子去感染爸爸。「多說爸爸謝謝你,我很欣賞你。」他提出一個「絕招」:幫爸爸按摩、捶背,在他放鬆的時候和他聊聊年輕時候怎麼樣的,當年那麼辛苦有什麼理想嗎?小時候你很兇打罵我,你是怎麼想的……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讓我們來到這世界,這便是父母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爸爸從未有真正的缺席過。」他說,我們隨時可以在心靈深處與爸爸連結。
從今以後,當自己做了美好的事,都可以在心中默默地對爸爸說:「親愛的爸爸,這是我為你做的事情,這是我愛你的方式。」